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15期,总第76期)

2022年05月14日

IMF 滞胀难以再现 IMF研究部高级研究员瓦尔克斯撰文指出,目前全球经济情况要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情况。 俄乌冲突及对俄罗斯的制裁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溢出效应,特别是对能源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作为全球石油价格的基准,布伦特原油从俄乌冲突爆发前100美元左右飙升至130美元。一些观点认为,目前的经济状况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地缘政治导致化石能源价格飙升时的情况相似。然而,文章指出,因为三方面因素,目前的情况要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世界对石油的依赖有所降低,减轻了潜在的能源冲击。第二,目前根据通胀情况自动上浮工人工资的机制并不常见。相较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工资造成的价格压力有所较少。第三,目前央行更加独立,且货币政策具有更强的可信度。 基于这些原因,尽管《四月世界经济前景》降低了预测的经济指标,但IMF依旧预期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接近于疫情前平均水平(3.5%)。但是,对于特别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欧洲地区来说,实际经济增速可能会慢于预期,通胀率也可能会高于预期。[1] BIS 对发达经济体工资-价格螺旋的分析 BIS货币经济部首席经济学家布瓦塞等撰文,讨论了发达经济体的工资-价格螺旋风险。2021年,通胀率上升至几十年未见的水平,且涉及部门十分广泛。在此之上,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通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的可能性是央行目前面临的重要困扰之一。 一些迹象显示,目前的经济环境很难导致该螺旋的出现。总体来看,工资上涨和通胀的相关性处于历史最低点,虽然近期略有上涨。工会力量下降使得工人议价能力减弱,加之工资跟随通胀自动调整的机制也不再普遍,工资端的推动力远不如从前。但企业的利润上升至历史高点,这反映出企业具有较高的定价能力。在疫情前的低通胀环境中,高定价能力能够弱化工资与物价之间的传导关系,但在高通胀环境下,价格的增长对企业的定价决策影响将更明显,企业高定价能力可能会助长通胀。除此之外,发达经济体对于中期通胀的预期上升也加大了工资-价格螺旋发生的可能性。 目前看,发达经济体工资的增长压力不太可能外溢。美国的工资增长主要集中在休闲业、酒店业及零售业,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些部门的工资增长一般十分短暂,且对其他部门工资的影响十分有限。欧元区的工资压力则主要集中在增加最低工资及公共部门工资的诉求。目前,在大部分国家中,该诉求的实际影响较小,且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这种情况的外溢效应也较小,很难导致工资-价格螺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经验都是在低通胀环境下观测到的。具体在高通胀情况下是否如此仍需进一步讨论。[2] 美联储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报告 美联储于5月4日发布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报告。报告表示,尽管一季度整体经济活动有所下降,但家庭支出和企业固定投资依旧保持强劲。近几个月来,就业岗位增长强劲,通胀水平依旧很高。而俄乌冲突及中国的疫情更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FOMC致力于保持2%的长期通货膨胀率,并实现充分就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FOMC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提高到0.75%-1%,并且预期利率目标持续提高与经济运行的态势契合。[3]除此之外,FOMC还将从6月1日开始,通过可预期地调整到期债券再投资,减持国债、机构债务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国债减持上限将被设置为每月300亿美元,并将在三个月后提高至每月600亿美元。这一上限包括国债票据;如果到期票据少于月度上限,那么月度上限还将包括短期国库券。机构债务及MBS的最初月度上限则为175亿美元,并将在三个月后增加至350亿美元。长期来看,FOMC希望将证券持有量保持在充裕的储备制度中高效、有效地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4] 欧央行 欧元区经济前景分析 欧央行执委会成员莱恩于5月5日发表演讲,对欧元区经济情况及货币政策进行了讨论。 2021年第四季度及2022年第一季度环比增长率仅为0.3%及0.2%,主要反映出高能源价格、疫情防控措施、全球供应链瓶颈及俄乌冲突这四个方面的冲击。尽管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放松,未来几个月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有所增强,但其他因素依旧对欧元区经济活动带来负面的冲击。劳动力市场恢复不平衡:公共部门就业情况已经超出疫情前水平,工业及建筑业达到疫情前水平,而服务业依旧低于疫情前水平。 通胀方面,2022年4月,能源价格同比上涨了40%。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价格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物价上行压力,这包括食品行业、手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其他抑制经济活动的因素也带来了价格上行压力。除此之外,由于劳动力市场总体恢复,但过去几个月,预期外的通胀对实际工资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名义工资的调整过程也将使近期通胀动态更加复杂。即使将来调整完成,也必须重新评估当前阶段的高通胀是否永久性地改变了通胀预期,从而改变了未来长期的通胀动态。 货币政策方面,2022年年初,收益率曲线出现了明显变化,反映出目前高度不确定环境下风险溢价的重新定价,也反映出市场参与者预期欧央行利率前瞻指引标准接近实现,且根据中期通胀前景来看,政策利率将会逐渐正常化。由于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的时间点十分不确定,所以欧央行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政策口径也将继续基于经济运行数据,并反映出欧央行对前景的判断。[5]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Nico Valckx, “Lower Oil Reliance Insulates World from 1970s-Style Crude Shock,” https://blogs.imf.org/2022/05/05/lower-oil-reliance-insulates-world-from-1970s-style-crude-shock/ [2] Frederic Boissay, Fiorella De Fiore, Deniz Igan, Albert Pierres Tejada, Daniel Rees, “Are Major Advanced Economies on the Verge of a Wage-Price Spiral?”, https://www.bis.org/publ/bisbull53.htm [3] Federal Reserve, “Federal Reserve Issues FOMC Statemen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releases/monetary20220504a.htm [4] Federal Reserve, “Plans for Reducing the Size of the Federal Reserve’s Balance Shee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releases/monetary20220504b.htm [5] Phillip R. Lane, “The Euro Area Outlook: Some Analytical Considerations,”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key/date/2022/html/ecb.sp220505~dcbd30ecb6.en.html
全 文ALL

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背景下的新兴市场跨境资金流动

2022年05月09日

全 文ALL

强化内控管理,完善银行理财子公司治理体系

2022年05月09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金融稳定法制建设跃升,金融数字化转型加速深化——2022Q1中国金融监管

2022年05月13日

2022年第一季度,受新冠疫情持续冲击、国际地缘冲突等影响,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为了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金融监管当局注重金融稳定法制建设,着力构建维护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框架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规划引领强化,金融数字化转型将深化;金融标准化发展统筹推进,标准化活动将为金融发展提供更强规范;金融机构关联交易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风险得到重点关注;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疫情反复与俄乌冲突对股市产生较大扰动——2022Q1股票市场

2022年05月12日

受俄乌冲突和美联储加息等影响,全球主要股指均出现下跌。 A股市场本季度弱于全球其他主要股市,主要股指均下跌超过10%。房地产板块逆势走强,与我们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预测的结论基本一致。 导致第一季度A股市场下跌的主要因素有: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缩;国内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确立,货币政策的扩张受到阻碍;前期基金抱团式投资难以为继,高估值的股票出现估值回归;新股发行加速,壳价值开始贬值;在国内外监管政策的影响下,中概股走弱,拖累了国内的科技股。 稳定股市的前提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在注册制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小市值的股票将面临估值压力。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政策紧缩与供给冲击的叠加——2022Q1全球金融市场

2022年05月11日

在疫情持续和通胀上升的情况下,2022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同时,俄乌冲突使得增长放缓和通胀提速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收益率曲线呈现明显上行态势。其中,美国国债利率快速上行,加之对未来多次加息预期的强化以及对长期通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预期,美国2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利率一度出现倒挂,但这尚不能成为判断美国即将步入衰退的充分条件;日本央行坚持宽松立场,通胀回升和日元贬值导致资本外压力使得10年期国债利率曾短暂超越0.25%的央行控制上限;欧元区经济在通胀持续创新高的情况下,10年期公债收益率终于在年初转正并保持上行趋势。 在美国加快收紧政策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的前景更加不确定。一是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通胀高企和公共债务大幅上升的问题;二是新兴市场的复苏尚不稳健;三是俄乌冲突使得企业信心和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对资产价格形成压力。若金融环境进一步趋紧,新兴经济体可能会陷入经济增长放缓和脆弱性上升的负反馈循环。 2022年一季度,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快速收窄,10年期与2年期国债甚至出现2011年以来的首次倒挂。接下来,随着中美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持续分化,中美国债利率倒挂或将持续。金融市场将在截然不同的利差环境下寻找新的平衡。 收益率曲线的斜率(期限利差)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利率预期和期限收益(持有长债相对于短债的超额收益)。2022年第一季度,持5.5年期中国国债收益最高,相对于持有3个月国债的超额收益为1.94%。 数字资产已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季度的价格走势再次凸显了加密货币风险资产而非货币属性。美联储首次发布数字美元讨论文件,新赛道的“美元化”端倪已现。俄乌冲突这一极端事件给观察加密资产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捐赠与空投、黑市与反制裁、制裁与中心化、接纳与监管,这些概念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证实或证伪。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2年Q1宏观杠杆率

2022年05月10日

2022年第一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从2021年末的263.8%上升至268.2%,共上升了4.4个百分点,升幅明显。疫情仍是最大不确定性,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根据不同的经济增速所作的情景预测表明,2022年宏观杠杆率将有较大幅度上升,不利情景下杠杆率或将攀升10百分点以上。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开始较大幅度反弹,第一季度上升了4.1个百分点。但并未根本扭转企业资产负债表式衰退风险,企业投融资意愿仍然不强。企业杠杆率抬升主要由于利率极低的票据融资大规模放量,企业长期贷款增速仍在下降。 货币政策空间与效果都遇到一定限制,未来需要财政政策更为积极。1998年以来,我国共发生过7次上调预算赤字或增发特别国债的事件。当前,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发挥财政政策结构性、直达性的优势,支持中央提出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力稳增长。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19期

2022年05月09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就《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制定《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2年4月29日起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对《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原则性要求进行细化和补充,与上述制度共同构成理财公司内控管理的根本遵循。《办法》共六章41条,分别为总则、内部控制职责、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保障、内部控制监督及附则。 《办法》坚持问题导向、行业对标和风险底线原则,要求理财公司建立全面、制衡、匹配和审慎的内控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完善投资管理分级授权机制,健全交易制度全流程管理,加强重要岗位关键人员全方位管理,强化关联交易管理与风险隔离,充分发挥内控职能部门和内审部门的内部监督作用。监管部门应坚持为民监管理念,加强持续监管,逐步建立理财公司评价体系,提升监管有效性。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做好《办法》征求意见工作,持续督促理财公司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建设,提高经营管理质效,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截至2022年3月末,理财公司产品余额17.3万亿元。理财公司作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资管机构,有必要尽快构筑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办法》的发布实施有利于统一同类资管业务监管标准,增强理财公司法治观念和合规意识,促进构建与自身业务规模、特点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内控合规管理体系,推动理财行业形成良好发展生态。 (二)人民银行等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共10条,从定义、偿付顺序、损失吸收方式、信息披露、发行定价、登记托管等方面,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的核心要素和发行管理规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有序组织债券发行工作提供了依据。 国际上,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现总损失吸收能力达标的重要工具,已得到广泛运用,发展较为成熟。从我国实际看,推出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是支持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规则的必要措施,对提高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抵御能力、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具有积极意义。 下一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将加强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的监督管理,指导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合理安排发行工作,有序提升总损失吸收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通知》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提升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损失吸收能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中国证监会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 研究资本市场落实的政策措施 近日,证监会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相关工作措施。 会议认为,要结合资本市场实际抓好学习和贯彻落实,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实到位。一是在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上下更大功夫。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丰富科技创新公司债、中小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券融资工具和品种,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研究拓宽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适时出台更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扎实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出科创板做市交易,丰富期货期权等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加快投资端改革步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进一步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三是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合作,推进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落地。四是坚持不懈狠抓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坚持监管姓监,加强跨境跨市场风险预研预判,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要求,证监会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底线思维,强化担当作为,求真务实,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的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党中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会议强调,要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构建有利于资本正向功能发挥的制度体系和市场体系,引领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为各类资本发展释放更大空间。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一季度国际收支状况答记者问时表示,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经常账户顺差895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直接投资净流入650亿美元,保持在较高水平。 货物贸易进出口延续平稳增长趋势。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450亿美元,为历年同期最高值。其中,货物贸易出口8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6%;进口6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5%。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收窄。一季度,服务贸易逆差182亿美元,同比下降30%。旅行、知识产权使用费为主要逆差项目。 直接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净流入。一季度,直接投资净流入650亿美元,主要是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070亿美元,创新高,反映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坚持国内高水平开放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外资在华投资兴业意愿较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420亿美元,显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序进行。 王春英表示,总体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基本平衡。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 (二)世界银行:俄乌冲突对食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巨大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指出,俄乌冲突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改变了全球贸易、生产和消费模式,能源价格2022年将上涨50.5%,价格压力将在2023年和2024年逐步缓解。报告预计2022年布伦特原油期货平均价格将达到每桶100美元,这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2021年上涨42%。 报告显示,包括农产品和金属在内的非能源价格预计2022年上涨19.2%,价格压力也将在数年后缓解。2022年小麦价格预计上涨42.7%,金属和矿物价格上涨15.8%。 整体而言,报告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在远高于最近五年平均值的水平。报告还指出,如果俄乌冲突持续时间更长,或者俄罗斯受到更多制裁,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比目前预计的更高。 世界银行负责公平增长、金融和机构事务的副行长因德米特·吉尔表示,食品、燃料和化肥贸易限制措施的激增加剧了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市场对滞胀的担忧正在上升。 (新华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19期

2022年05月09日

一、理性投保五注意 银保监会发布最新风险提示 近日,银保监会在官网发布《关于理性投保五注意的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掌握理性投保的五个注意要点,增强个人合法权益保护意识。一注意:选择有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的合规机构;二注意:了解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等重要条款,防范销售误导风险,消费者应当清楚理解所购买的保险产品保什么、不保什么、保费缴纳、保险金如何赔偿等;三注意:积极配合可回溯、“双录”、回访等环节,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四注意:正确认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不被“高收益”误导:消费者不宜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也不应轻信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实宣传行为;五注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若发现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销售等违规行为,或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消费者应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调解、仲裁或起诉。(北京日报) 二、多空因素交织发酵 债市短期难改震荡格局 当前,债市可谓多空交织。中金公司的研究观点认为,今年疫情影响超预期,后续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实体融资需求可能依旧偏弱,未来货币政策仍有加大放松力度的必要,进而债券收益率也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不少业内人士判断,在资金面维持宽松的大环境中,短期内利率债仍存在一定的交易时间窗口。当然,也有部分机构对债市后续表现持审慎态度。根据记者观察,大部分持悲观预期的“空头”,主要受到了疫后加速复工复产、政策发力稳增长等因素影响。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亦表示,二季度宏观政策宽松力度大概率超一季度,财政政策发力可能比货币政策发力更合适。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梳理理财产品的到期时间分布,不难发现,5月是理财产品到期的“高峰期”,所以即便市场的不稳定性依然较高,可还是会出现存量资金回流债市的情形。(新华财经) 三、高库存缓解供应链风险 海康威视经营现金流承压 2022年“五一”节后第一个交易日,A股的基金重仓股依然“雷”声滚滚。而这一次,轮到了“安防茅”海康威视(002415.SZ)。由于美国制裁传言影响,引发投资者供应链担忧,5月5日上午开盘不久,海康威视就封死跌停。午盘虽然一度打开,但很快又封住跌停。“过去几年,公司一直承受逆全球化带来的压力,也一直在做各种努力,以抵消一些负面影响,让产品在全球市场为更多客户服务。”在2021年年报中,海康威视董事会如此表示。海康威视的2021年年报,以大篇幅提到了供应链的风险,提出以高库存缓冲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今年一季度,其经营现金流也不容乐观,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但就在过去大半年其股价大跌之际,知名基金经理冯柳管理的高毅资产产品依然不断加仓。作为安防行业最大龙头企业,海康威视的业务,已经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除了潜在的供应链风险,海康威视还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经营现金流也不理想。(第一财经) 四、苏宁易购停牌 5月6日开市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5月5日,苏宁易购停牌,简称将变为“ST易购”。此前的一个交易日,苏宁易购涨停,收报3.23元。苏宁易购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因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触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于2022年5月6日开市起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苏宁易购在公告中表示,2021年公司遇到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在江苏省、南京市党委政府、战略股东的支持下,正在逐步恢复各项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公司董事会积极采取各项举措,增强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争取撤销风险警示,消除影响。2021年度,苏宁易购公司业绩大幅亏损。日前公司发布的年报显示,2021年,苏宁易购营收为1389.04亿元,同比下降44.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2.65亿元,同比下降912.11%;扣非后净利润为-446.69亿元,同比下降556.23%。(金融界) 五、美股一夜蒸发10万亿 美元指数创20年新高 当地时间5月5日周四,在美联储宣布22年来的最大加息幅度之后一天,美股完全抹去了前一日的涨幅并进入“血崩”模式,以标普500指数成分股计算,美股总市值昨夜总计缩水143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6万亿元)。10年期基准美债收益率也扭转前一日跌幅再度升破3%,触及3年多来最高。ICE美元指数上涨1.3%,触及20年来的新高。美股在盘前期货阶段便集体走低,纳指期货更是跌近1%。三大指数随后跳空低开,标普500指数跌开盘便跌1%,道指跌近300点,纳指跌1.4%,大型科技和芯片股多数下跌。截至收盘,标普500指数跌3.56%,报4146.87点;纳斯达克指数跌4.99%,报12317.69点;道琼斯指数跌3.12%,报32997.97点。外汇方面,美元指数攀升至近20年来新高。美元指数涨1.04%报103.5715,创2002年12月以来新高;非美货币全线下跌,截至5月6日早上,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600多基点报6.6917。(21财经)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2Q1人民币汇率

2022年05月09日

全球发生的两大重要事件影响了2022年一季度的外汇市场走势:一是俄乌冲突;二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开启加息周期。 2022年一季度,受俄乌冲突影响,除了美元等少部分国家汇率外,卢布、欧元、英镑、日元等大部分国家汇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特别是,埃及、匈牙利等新兴市场国家汇率贬值幅度较大。 人民币汇率呈现由升转贬的趋势。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较为平稳,总体在6.3至6.4的中枢水平上下波动。但到了4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出现大幅贬值。3月31日至4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由6.3482贬值至6.6177,贬值幅度高达4.2%。 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加剧。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高,中美利差呈现快速收窄趋势,并于同年4月出现中美利差倒挂的情况。中美利差收窄将导致短期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 未来一段时间,考虑到美国通胀率持续走高,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将进一步加剧。短期内,中美利差收窄甚至倒挂的格局还将持续,短期跨境资本流出中国的格局还将延续,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上升。笔者预计,202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贬值至6.8-6.9附近,中枢水平在6.6-6.7左右。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指数可能在96-105区间内波动。美元指数总体有望在100-110的区间内运行。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