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十年回望
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次系统性金融危机,不仅国际金融市场遭遇重创,而且全球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为了应对这个系统性金融风险,很多经济体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政策措施以挽救崩溃的金融体系和失衡的经济体系,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纷纷走向宽松的政策框架,基准利率不断下调至零利率。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是相关货币政策当局在面对传统政策难题尤其是名义利率“零约束”以及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开动“印钞机”以总量扩张的方式向市场输入流动性,同时还以各种资产规模计划变相为财政融资或为企业部门提供信用保障。在市场信心缺失、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的巨量流动性,以缓释市场紧张导致的估值体系崩溃和防止“明斯基时刻”引致的信用骤停,进而扭转投资信心,最后实质改善经济状况和就业状况。过去十年,美国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为主导,经历了危机救援、经济复苏和政策整固三个阶段,基本形成了一个金融货币政策的完整周期。
2019-02-27
扩大投资者范围 加快地方债市场发展
2019年,“稳增长”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其着力点在于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在去杠杆、防风险背景下,城投、私募、信托等地方融资渠道逐渐收紧,“开前门”成为弥补基建资金缺口的不二法门。即提高地方政府债发行限额、加快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既是满足地方政府基本融资需求的主要方式,也是发挥政府债券资金作用于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手段。
当然,要认识到地方政府债今年虽加快发行与扩容,但并不意味着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将有所放松。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规范化、债务信息“阳光化”仍是大势所趋,且地方债务风险防范管理依然将坚持“开前门、堵后门”的主思路。此外,借助交易所平台与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拓展地方债发行渠道,促使地方债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交易更加活跃化,亦是地方债市场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方面。
2019-02-20
移动支付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么?
如果没有新的技术突破,随着移动支付进入平稳规范化发展,移动支付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将逐渐趋于平稳。2013年以来,我国的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部分研究认为电子货币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会削弱利率传导的效果,但这不符合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实情。尽管我国的移动支付多数是第三方支付,但与移动支付相关的电子货币依然在银行体系内,只是改变了流通中货币存在的形态,减少了货币从存款到现金再转化为存款的过程,降低了货币的贮藏成本和交易成本,但没有改变其信用货币的本质。
但是移动支付具有流动性强、交易成本低和交易便捷等优点,对传统货币产生替代效应及加速转化效应,不能忽视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
2019-02-19
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对总需求的影响
本文借鉴后凯恩斯主义要素收入分配理论,将资本报酬划分为食利者利润和非食利者利润,在理论上拓展了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和总需求关联机制的认识。在实证方面,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资金流量表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要素报酬与总需求的长期均衡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中国的内需体系是工资领导型,即总收入中工资份额的上升有助于扩大内需。第二,考虑国外部门以后,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抑制了净出口,由此中国的总需求体系为利润领导型。第三,对总利润进行细分后发现,总利润中企业部门利润过高是抑制内需的主要因素。随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外部需求可能面临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因此,逐步增加国民收入中住户部门收入和劳动报酬、降低企业部门留存利润份额是扩大内需的有效路径。
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