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债券市场违约处置机制
自2014年3月我国第一只信用债违约以来,我国债券违约已呈常态化。2014至2018 年期间,每年新增违约金额分别为 2.0、71.5、329.7、202.2、834.6 亿元,企业债券违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 2018年末,106家企业的248只债券违约金额为1439.90 亿元,但违约后已兑付额为 109.97 亿元,违约兑付率仅为 7.64%。
在债券违约总量增加的同时,违约结构也悄然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尽管在违约的企业家数上,民营企业前几年一直占多数,但违约金额占比并不是最高的。然而,2018 年民营企业违约金额占比大幅上升。这一新的变化说明,过去几年里的融资环境,确实发生了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转变。其次,债券违约逐渐从非上市公司向上市公司蔓延。这一新的变化,强化了金融市场风险的传染性,形成了债券违约与股票市场的共振。这意味着,妥善处理债券违约,不仅事关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事关股票市场的稳定。
2019-07-03
金融供给侧改革往纵深推进,而谁在“裸泳”?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今年金融工作的“一号工程”。近期,银行业内与金融供给侧改革相关的事件较多,显示出改革在往纵深加速推进。本文在前期金融供改深度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实事做进一步延伸,理顺金融供改的大逻辑,并在此大逻辑的基础上,理解最近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并预计后续的改革效果。
2019-07-03
金融学原理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序</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西风东渐”曾经有过几次浪潮。每一次浪潮都给我们留下很多东西,其中,优秀的各科教材最值得珍视,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在金融领域,影响最大的教材当数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钱德勒的《货币银行学》、80年代末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托马斯·梅耶的《货币、银行与经济》以及弗里德里克·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1996年又翻译出版过该书的新版)。这些译本对中国货币金融学的发展,对于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但是,译本毕竟是“舶来品”,它们固然可以向我们传递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可以让我们认识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可以让我们了解别国金融体系的状况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如果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实践(这是我们学习金融学的根本目的),总是有一点“隔膜”。这种状况,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国内学界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已越来越被人们感受到了。有鉴于此,中国的金融研究者们始终存有这样一个心愿:撰写一批既能够准确阐述金融学基本原理,又能够充分反映中国金融业实际状况的教材。</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为什么一定要使金融学“中国化”呢?从最直接的原因看,这是因为,用纯正的中国语言、生动的中国案例表述出的金融学原理,肯定更容易让中国人理解。深入分析,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均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金融体系,日益表现出它的有别于他国的显著特征。显然,总结这些变化,概括这些变化中所反映出的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若干规律,应是中国金融学研究者们的历史任务。应当说,中国的金融学研究者们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一个新的阶段:总结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经验,我们可能对整个金融学的发展作出贡献。</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彭兴韵博士的这部书就是一个将金融学“本土化”的有益尝试。我粗粗翻看,感觉到这本书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在中国,长期以来,着重于宏观面的“货币银行学”和着重于从微观层面阐发金融运行规则的“金融学”是互不相干的。最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甚至是一些前辈,都在致力于做将两者“融合”的工作。这部教材正体现了作者在推动融合方面的考虑。第二,突出实践性。我们知道,金融学是一门致用之学。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阐述原理,还是解释现实,都应当密切结合中国的实践。在这方面,本书做了较大的努力。第三,前沿性。金融学固然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同时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科学。因此,跟上理论发展的时代步伐,是对一部成功教材的基本要求。这部教材有机地融入了金融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如金融的功能观点、信息不对称原理、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机和金融交易新技术等,这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前沿性。第四,可读性。金融学固然重要,但毋庸讳言,它又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此,用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尽量用我们身边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事例来阐明枯燥晦涩的理论,是对一部优秀教材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本书的作者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总之,本书是一部适合大学本专科学生、金融从业人员、在职研究生班学员、想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的一般读者研读的教材。我愿向大家推荐它。</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font face="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李扬</font></p><p style="text-align: right;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font face="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font></p><p><br/></p>
2019-07-01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9)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摘要</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9》作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的系列年度报告,秉承“记载事实”、“客观评论”以及“金融和法律交叉研究”的理念,系统、全面、集中、持续地反映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发展和改革历程,为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为金融理论工作者提供素材,为金融监管当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据。</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 text-indent: 2em;">《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9)》主要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研究”三部分组成。“总报告”为两篇:第一篇为“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风险与监管”,在系统梳理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国际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建议。第二篇为“中国金融监管:2018年重大事件评述”,对2018年度中国金融监管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和评论,并对2019年中国金融监管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报告”为分行业的监管年度报告,具体剖析了2018年度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以及外汇领域监管的年度进展,呈现给读者一幅中国金融监管全景路线图。“专题研究”部分是对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领域重大问题的深度分析,主要涉及地方金融监管、监管沙盒制度、私募基金托管制度、消费者数据保护、互联网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监管等方面。</span></p><p><br/></p>
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