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35期

2022年08月29日

一、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 理财公司要建立风险准备金管理制度 公开征求意见近三个月,银保监会25日正式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比照征求意见稿,办法按照同类资管产品监管一致性原则细化了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风险准备金等管理规定和具体操作要求。办法要求理财公司建立风险准备金管理制度,按照规定计提风险准备金并进行单独管理。办法明确,理财公司应当开立专门的风险准备金账户,用于风险准备金的归集、存放与支付。风险准备金账户不得与其他类型账户混用,不得存放其他性质资金。风险准备金属于特定用途资金,理财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占用、挪用或借用。办法对风险准备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作出具体规定:风险准备金可以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以及银保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其中持有现金和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合计余额应当保持不低于风险准备金总额的10%。(上海证券报) 二、中小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紧迫性强 拟在6省份开展试点工作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随着疫情和地缘政治动荡的加剧,银行业面临资产质量下滑的冲击,为了应对潜在风险压力,银行业也加快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步伐。中小银行资本力量相对薄弱,消化不良资产能力较差,贷款利率也相对较高,愿意接受较高利率的贷款人,往往信用水平较低、容易违约,导致中小银行的信贷风险攀升,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更强。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中小银行共处置不良资产6700亿元,同比多处置1640亿元。为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银保监会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认真研究相关支持政策,初步考虑选择6个省份开展支持地方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试点工作。当前,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持续拓宽,整体银行业风险区域收敛、风险可控,99%的银行业资产处在安全边界内。(国际金融报) 三、信托理财预期收益率较高峰下降六成 认购金额同比腰斩 上市公司对信托理财产品始终保有一份热情,但信托理财预期收益率的下降,也让这热情有所回落。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年内有57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产品,购买金额合计超过109亿元,记者发现,信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高峰时期下降6成左右,认购的上市公司数量同比减少了三分之一,而认购金额也较去年同期接近“腰斩”。8月份,也仅有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公告。一位信托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在高峰时期,信托理财产品收益率多数能达到12%左右,现在与之相比,高收益已成为历史。“大多数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在4.00%-6.00%之间,预计年化收益率在7%及以上的信托产品比较少。”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对记者表示,相对而言,当前可投的优质信托项目比较少,收益率较前几年下滑比较明显,违约事件也比较多,因此信托产品的竞争力有所下滑。(华夏时报) 四、太安堂公司上半年亏损1.13亿 控股股东违规占用资金且未披露等被罚105万 25日晚间,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太安堂营收5.10亿元,同比下滑58.87%;净利润亏损1.13亿元,同比下滑121.81%。对于营收较上期减少7.30亿元,下降58.87%,太安堂称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子公司广东康爱多数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药品电商零售销售大幅减少所致。实际上,太安堂营收已连续两年下滑,净利润更是连续三年大幅下滑。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太安堂营收分别40.13亿元、35.82亿元和22.64亿元,同比分别为21.05%、-10.74%和-36.79%;近三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9609万、2223万和-8.033亿元,同比下滑64.53%、76.87%和3714.24%。记者注意到,8月23日,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控股股东违规占用资金且未披露,太安堂及公司高管层合计被处罚105万元。另据广东证监局下发给太安堂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太安堂集团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3.28亿元,截至2021年末,仍有2.51亿元资金尚未返还上市公司。(中国网财经) 五、全球经济衰退的阴云正在积聚 很难再回从前 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经济学家Seth Carpenter周一在财经博客平台撰文称,全球经济衰退的阴云正在聚集。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陷入了“技术性衰退”;而欧洲受天然气输送量受限的影响,欧元区经济衰退隐忧加剧。Carpenter表示,摩根士丹利已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5%,比市场普遍预期低了约0.5个百分点,比5月份大摩预计的2.9%低了0.4个百分点。全球同时受到供应链短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强势美元的冲击。为了遏制高通胀,各国央行正在不同程度地缩减支出。目前加息已经开始让经济有所回落,但其全部影响仍未在经济中显现出来。即使我们避免了全球衰退,也很难看到经济活动恢复到新冠疫情之前的趋势。Carpenter还表示,尽管7月份的就业报告显示美国新增52.8万个就业岗位,然而这种创造就业机会的步伐不会持续下去。美联储对经济、以及就业的拖累是实质性的,也是有意为之的。(财联社)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2Q2全球金融市场

2022年08月23日 胡志浩

2022年二季度,乌克兰危机继续,在通胀持续飙升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呈现“滞涨”特征。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延续上行态势。具体来看,在通胀持续超预期和多次大幅加息背景下,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态势,与此同时,收益率倒挂逐步向近端蔓延;日本央行继续坚持宽松立场,通过无限量购债操作,来实现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在央行与市场博弈中,10年期国债利率一度逼近并超越0.25%的央行控制上限;欧元区经济深受俄乌冲突影响,在通胀持续恶化以及欧元对美元跌至平价的背景下,欧元区于7月开启近11年以来的首次加息,10年期公债收益率持续快速上行;在美国加快收紧政策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高企、资本外流、债务危机和货币贬值的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2022年二季度,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继续收窄,短端利差跟随长端利差,步入倒挂区间,预计未来短期内中美国债利率倒挂状态或将持续。另外,就中国的收益率期限利差来看,2022年第二季度,持1.5年期中国国债收益最高,相对于持有3个月国债的超额收益为1.15%。市场预期短端利率将于短期内处于下行趋势,形成了这一期限收益的特征。 美元加息周期伴随着金融市场风险偏好的大幅下降,数字资产也迎来了巨幅震荡,这充分反映出加密资产的风险资产属性。比特币网络只是一个记录价值转移的分布式账本,而比特币则是这一账本的价值载体,其他加密资产均有类似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美欧正加速推进将加密资产纳入金融监管框架之中,这表明,美欧当局仍然十分关注“加密”技术在未来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同时,美联储建立加密资产监管框架,也是冀希望推动数字美元充当加密领域名义锚,从而继续维持美元在数字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27期,总第88期)

2022年08月22日

IMF 各国央行同步加息以抑制通胀压力 8月10日,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阿德里安等撰文,描述了央行目前的政策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新冠疫情期间,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央行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包括降息、资产购买等,通过放松金融条件来支持经济复苏。由于通胀压力呈宽基化态势,决策者开始逐渐收紧货币政策。当前,全世界的货币周期更趋同步,一些国家及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政策收紧的步伐正在加快,体现为加息频率及幅度的增加,而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央行已经开始实施缩表,货币政策朝着正常化进一步迈进。 物价稳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因此,在目前通胀前景风险偏向上行的情况下,央行应当继续推进政策正常化,并努力使通胀率降至通胀目标范围内。一方面,央行需要收紧金融条件,以降低总需求,从而减轻全球供应链瓶颈及俄乌冲突导致的市场扰动带来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央行应该就进一步收紧政策的必要性及控制通胀所需的步骤与市场进行清晰的沟通,这不仅可以维护央行的公信力,还可以避免金融条件急剧且无序地收缩。[1] PIIE 对关键金属及稀土全球供应链的分析 PIIE高级研究员马扎里等撰文,对关键金属及稀土全球供应链控制权问题进行了分析。 文章基于博弈论理论,将源控制(Sources of Control)定义为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水平,更具体地说,就是“直接或间接股东通过与其他股东合作的方式,改变公司投票结果的能力”。并且,该文通过ZENO指数量化了这一概念。[2]基于源控制的分析显示,中国对关键金属及稀土全球供应链的控制程度远高于人们普遍认为的水平:钴的最大参与者为南非及中国;关于铜,中国控制着最大的份额(11.2%),欧洲的占比很小,而美国则以被动型基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控制权;关于锂,总部在中国的几家股东控制了整个市场的33.1%,美国以被动型基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控制权,而欧洲则没有重要股东;中国、美国及欧洲对镍的控制权都比较有限。 基于这一结果,文章建议提高关键金属及稀土全球价值链源控制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相关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在此基础上,各国应当加强资源回收利用,从而减少对外国供应的依赖;避免保护主义及导致贸易萎缩的政策;同时鼓励相关领域的研发,加快技术迭代速度。[3] 美联储 在挑战中对抗通胀 8月6日,美联储理事鲍曼发表演讲,分析了当前的经济状况以及货币政策问题。 6月,美国CPI同比增速达到9.1%,为四十年以来最高值。这一增长主要是因为供应链瓶颈、受限的房屋供给、俄乌冲突、财政刺激以及有限的国内能源产出。基于目前的数据,鲍曼认为,2023年食品、住房、燃料及汽车等存在着严重的高通胀风险,且导致高通胀的供给问题很可能会持续。尽管有信号表示未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有所放松,但美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依旧保持紧俏。失业率已经回到3.5%,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持平,但劳动力参与率依旧没有完全恢复。与劳动力市场情况相反的是,2022年经济产出增长有所放缓:实际GDP在一季度经历大幅下降后,二季度持续下降。鲍曼认为,经济增长率将在2022年下半年有所增长,并在2023年保持缓慢增长。 基于此,鲍曼支持FOMC上周的决定,认为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应当再提高75个基点,且应当在观察到通胀以自洽、有实际意义且持续下降之前,继续提高利率。鲍曼还赞同FOMC不再在会后沟通中提供具体前瞻性指引这一做法。他认为,2020年12月提出的提高利率需要劳动力市场有“显著进一步的提高”这一前瞻性指引无端地限制了FOMC的政策空间,进而推迟了FOMC对通胀率上升的政策响应。鲍曼预期,即使目前联储持续提高利率并实施缩表,劳动力市场依旧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强劲。但考虑到所有问题的优先级,通胀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更大的威胁,如果任由通胀继续保持下去,最终将导致经济出现滞胀。[4] 欧央行 对欧央行实施新通胀目标制的回顾 8月10日,资本市场部副主任博伊曼等撰文,对欧央行新通胀目标制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 2020~2021年,欧央行对货币政策战略进行了调整,以应对欧元区近几十年来的经济结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实际均衡利率的下调。均衡利率估计值从货币联盟刚成立时的3%下降至与新冠疫情前接近、甚至低于0的水平,这就极大地压缩了央行使用常规利率政策进行货币宽松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货币政策策略明确提出了对称的2%中期通胀目标,其中“对称”意味着通胀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同样不可取。同时,新策略还承认,当经济运行接近名义利率的下限时,欧央行需要采取特别有力或持续的货币政策行动,这可能意味着过渡期间,通胀率会适度地高于目标。 截至2021年夏天之前,将低通胀提高至通胀目标是欧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新通胀预期也有效地锚定了更长期的通胀预期。但在此之后,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导致通胀预期上升,央行将政策重点从解决低通胀转向打击高通胀,新策略的两个特点同样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第一,新策略的灵活性允许通胀短期偏离目标,也接受货币政策向经济和通胀传导过程中的滞后及不确定性,从而延长了通胀回到目标水平的期限,避免了经济调整过程中活动和就业的明显下降;第二,考虑到欧元区经济处于政策利率接近下限的漫长时期,新策略规定货币政策的宽松应当持续较长时间,且正常调整应当逐步进行,以确保通胀预期不会低于2%。[5]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Tobias Adrian, Fabio Natalucci, “Central Banks Hike Interest Rates in Sync to Tame Inflation Pressure,” https://blogs.imf.org/2022/08/10/central-banks-hike-interest-rates-in-sync-to-tame-inflation-pressures/ [2] Luc Leruth, Adnan Mazarei, Pierre Regibeau, Luc Renneboog, “Green Energy Depends on Critical Minerals. Who Controls the Supply Chain?”, https://www.piie.com/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green-energy-depends-critical-minerals-who-controls-supply-chains [3]Luc Leruth, Adnan Mazarei, “Who Controls the World’s Minerals Needed for Green Energy?”,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who-controls-worlds-minerals-needed-green-energy [4] Michelle W. Bowman, “Fighting Inflation in Challenging Times,”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bowman20220806a.htm [5] Ursel Baumann, Christophe Kamps, Manfred Kremer, “The ECB’s New Inflation Target One Year On,”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blog/date/2022/html/ecb.blog220810~78357be60b.en.html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34期

2022年08月22日

一、银行机构8月已收296张罚单 贷款业务违规问题仍较为集中 对于金融行业的严监管仍在持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5日,当月银保监会官网已发布罚单296张。总体来看,在银行机构收到的罚单中,贷款业务违规问题仍较为集中,其中不乏百万级罚单。大连银保监局近日连续开具16 张罚单,多涉及贷款业务违规。其中,某股份制银行大连分行收到9张罚单,被处以罚款合计290万元。从处罚金额来看,8月涉及贷款业务违规的金融机构罚单中,湖北仙桃农村商业银行、广州银行深圳分行、北大方正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等,处罚金额均超过百万元,分别为235万元、120万元、150万元。值得留意的是,从相关机构罚单来看,除对贷款用途审查不尽职,信贷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向不具备贷款主体资格的借款人发放贷款掩盖风险;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外,违规“输血”房地产仍是部分机构“踩雷”的主要原因。(金融投资报) 二、润生保险“拖欠”券商督导费 或被单方面解除持续督导协议 8月16日,山东润生保险代理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一则风险提示性公告,公司存在被主办券商单方面解除持续督导协议以及被全国股转公司终止股票挂牌的风险。恒泰长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润生保险的持续督导主办券商,因润生保险累计两年未按照持续督导协议约定支付督导费用,恒泰长财证券于2022年8月14日向润生保险进行第一次催告。据悉,相关风险事项不影响润生保险的持续经营能力,但可能导致触发强制终止挂牌情形。按照相关规定,若挂牌公司累计两年未按照协议约定缴纳督导费用,自第二年缴费期满之日起经主办券商书面催告三次后仍未足额缴纳,且距首次催告之日已达三个月,存在被单方面解除持续督导协议的风险。若主办券商单方面解除持续督导协议后满三个月,挂牌公司无其他主办券商承接其持续督导工作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将根据相关规定终止公司股票挂牌。(蓝鲸财经) 三、“17新华联控MTN001”未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息 已构成违约 8月17日,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2017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债券简称:17新华联控MTN001)应于2023年4月11日兑付本息,截至到期兑付日日终,公司未能按照约定足额偿付本息。公告称,新华联控股在8月10日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湖南兴富集团有限公司对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请,裁定自2022年8月9日起生效。按照《企业破产法》规定,未到期的债权在破产申请受理时视为到期,附利息的债权自破产申请受理时停止计息。“17新华联控MTN001”于2022年8月9日提前到期并停止计息,“17新华联控MTN001”未能按期足额兑付本金及利息,已构成违约。该笔债券发行总额10亿元,期限3+N年,票面利率9.72%,主体评级为C,主承销商为招商证券和恒丰银行。新华联控股在公告中表示,后续公司将按照《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规则》和发行协议等相关规定,做好相关后续工作。(澎湃新闻) 四、房地产信托“大塌方” 中融信托又有36亿产品展期 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改革与发展白皮书》指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同比增幅高达38%,显著高于商业银行和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增幅,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信托违约大幅增加。近日,中融信托发布公告,中融-承安58号集合资金股权投资信托计划(承安58号)自动进入延长期,预计展期不超过24个月。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中融信托第一款“爆雷”的投向融创集团的地产信托,或许也不是最后一款。从行业角度来看,中融信托之外,不少头部信托公司也遭遇大面积地产信托爆雷。用益信托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以来,发生逾期、违约的信托产品规模中,地产信托长期占据半数以上。在地产漩涡中,“信托一哥”中信信托未能幸免。2021年年报显示,中信信托管理信托资产总计9787.78亿元,投向房地产的有1600.86亿元,占比16.36%,规模远超其他信托公司。综合来看,中信信托旗下违约的地产信托产品规模也超百亿。(界面新闻) 五、美国高通胀下 消费信心回归尚需证实 当地时间8月1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零售销售额环比保持不变,显著不及预期和前值。零售销售额是衡量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消费支出占据美国经济近三分之二,因此投资者经常从零售销售数据分析美国近期经济状态。数据显示,美国7月份零售销售额与6月持平,创近两个月新低,不仅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增长0.1%,和6月份的增加1%相比也明显下降。同比来看,7月份零售销售额上升10.3%。值得一提的是,这组数据是名义数据,没有剔除通胀的影响。鉴于美国7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持平,剔除通胀后的7月零售销售额也环比接近持平。金融博客零对冲强调,美国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信用卡债务来消费,核心数据的上扬可能不代表消费者信心回归,更可能是他们艰难维持生计的迹象。上周美媒报道称,美国食品杂货价格居高不下且正在加速上涨,其中家庭食品价格创下1979年3月以来的最大涨幅,大多数美国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因此遭受严重的财务压力。(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34期

2022年08月22日

一、监管动态 央行详解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撰文详解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促进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二)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了“金融机构独立放贷、台账管理,人民银行事后报销、总量限额,相关部门明确用途、随机抽查”的机制,联通了金融机构贷款和央行再贷款“两本账”,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向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倾斜的效果。 (三)工具箱丰富,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目前存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划分:一是长期性工具和阶段性工具。长期性工具主要服务于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阶段性工具有明确的实施期限或退出安排,除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之外的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为阶段性工具。二是总行管理的工具和分支行管理的工具。人民银行总行管理的主要是阶段性工具,特点是面向全国性金融机构、“快进快出”,确保政策高效落地、及时退出。阶段性工具中除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之外均为总行管理的工具。分支行管理的主要是长期性工具,如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也有阶段性工具,如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特点是面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确保政策贴近基层和普惠性。三是提供再贷款资金的工具和提供激励资金的工具。提供再贷款资金的工具要求金融机构先对特定领域和行业提供信贷支持,人民银行再根据金融机构的信贷发放量的一定比例予以再贷款资金支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除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之外均采取这一模式。提供激励资金的工具要求金融机构持续对特定领域和行业提供信贷支持,人民银行再根据金融机构的信贷余额增量的一定比例予以激励资金,目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采取这一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近年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银保监会听取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意见建议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听取两会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座谈会。会议紧密结合中小银行机构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主题,认真听取部分两会代表委员对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意见建议,研究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工作。 各位代表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和调研实际,深入剖析了中小银行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在探索多层次资本补充机制,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加强中小银行自身机制能力建设,强化公司治理及决策机制;推动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扩大县域农信社创新自主权;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梳理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与地方党委政府密切合作,稳妥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推动多渠道补充资本;持之以恒做好中小银行监管工作,督促中小银行机构深化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银保监会听取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意见建议,有助于在进一步做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方面形成共识,同时有助于累积一手情况、储备有力政策,传递监管政策导向、展现监管工作过程,增进沟通理解的积极成效。 银保监会: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将常态化推进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将出台文件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常态化经营,以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经营。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截至今年7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件数近21万件,累计保费23.5亿元,其中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近3万件。 自2021年6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试点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人寿等6家人身险公司。今年3月1日起,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并且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 (光明网) 点评 银保监会将出台常态化经营文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机构来开展经营,丰富产品供给,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二、观点聚焦 肖远企: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从长期来看是饮鸩止渴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日前在《中国金融》撰文称,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不利于扩大社会再生产,会阻碍转型升级和结构性改革,从长期来看不可持续。目前,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率持续攀升,达到近几十年来的高位。肖远企表示,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从长期来看是饮鸩止渴。通货膨胀可能确实可以在短期内提振经济、降低失业。但长期来看,在 " 货币中性 " 影响下,超额货币投放的唯一结果只会是物价水平的上升,实际产出增长不会受到影响。宏观经济决策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中国金融》) 张明:中国当前滞而未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明近日撰文指出,在“滞”和“胀”两个威胁方面,当前中国经济更应该担心“滞”,也就是经济增长乏力。虽然出口增速持续亮眼,但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与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上升未来可能会导致出口增速下行。当前,房地产行业调整风险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谓是我国面临的两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化解这两大系统性风险,一方面要进行相关行业监管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持续较快的经济增长,通过增长来化解风险。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26期,总第87期)

2022年08月18日

IMF 通胀飙升使央行举步维艰 8月1日,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阿德里安等撰文,分析了央行当前的困境,并建议央行继续致力于恢复物价稳定。 自2022年年初以来,央行政策路径安排以及与市场的沟通已经使得实际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这将使得消费者和企业借贷成本更大幅度的上升,也导致了全球股价大跌。因此,央行及市场一度普遍认为紧缩政策可以使通胀较快地回归到目标水平:通胀预期指标显示,未来两到三年内,美国和德国的通胀都将回落到2%左右。得出这一通胀预期主要是由各国当前货币及财政政策收紧,疫情管制放松形成的供给恢复,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然而,事实上通胀飙升的幅度远超央行及市场的预期,通胀前景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与前文提到的通胀预期指标相悖,市场信号显示,未来几年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通胀率很可能持续超过3%。近几个月,消费者和企业也日益担心通胀的上行风险。 如果上行风险成为现实,且高通胀持续更长的时间,那么降低通胀的成本可能会大幅提升。因此,哪怕目前流动性已经处于较低水平,央行加速加息可能会导致风险资产价格进一步大幅下跌,导致融资环境无序收紧。但对于央行来说,恢复物价稳定依旧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1] PIIE 美国七月就业报告并未显示出通胀缓解的迹象 8月5日,PIIE高级研究员戴南等发表文章,对2022年7月就业市场报告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美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依旧十分紧俏,非农就业数量增加了52.8万个,是共识预测水平的两倍以上,失业率下降至3.5%,与强劲的疫情前劳动力市场的最低点一致。7月调整后的平均时薪同比增加5.2%,过去三个月内调整后的平均时薪也以5.2%的年率增长,而上个月该指标还是4.5%。 紧俏的劳动力市场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下属商业周期测定委员会(美国经济周期的裁定者)只有在经济活动下降呈宽基化态势,且维持数月后,才会认为经济衰退出现。因此,尽管2022年上半年美国实际GDP持续下降,但劳动力市场之紧俏则意味着美国经济并未进入衰退。另一方面,各项工资指标表明美国通胀率远高于2%的目标水平。打破“工资-物价”这一上升螺旋需要劳动力供给或需求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短期劳动力参与率很难提升。因此,工资和通胀情况的缓解可能需要劳动力需求下降。 目前劳动力市场降温的证据依旧十分缺乏,甚至工资依旧在持续快速增长。这些现象应当引起美联储的注意。工资增速与低通胀及适当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并不适配,因此当前的这种结构不可持续,同时,核心消费价格通胀也没有显现出下降的趋势。随着通胀率的升高,通胀预期继续升高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高通胀可能会变得更加稳固。因此,美联储应当在看到通胀有所缓解之前,持续提高利率。[2] BIS 金融监管:基于活动Vs基于实体 8月3日,BIS货币和经济部主任博里奥等撰文,讨论了金融系统中基于活动的监管(AB监管)和基于实体的监管(EB监管)。 金融活动维持了实体经济的运转,而金融稳定则取决于金融活动的韧性。为了确保金融稳定性,决策者会兼顾考虑使用AB监管及EB监管。AB监管通过限制实体机构的单项活动,直接加强了系统性活动的韧性。AB监管不受实体类型及实体从事的其他活动影响,但会随着实体对相关活动运作的重要程度而进行调整。EB监管则在实体层面进行调整,间接加强了系统性活动的韧性。EB监管对实体可能导致风险及风险扩散的特征进行了限制,因此通常限制了实体的一系列行为。 如果单个活动可能破坏金融稳定性(哪怕实施该活动的实体本身不会遇到问题),且该活动在实践上可以被单独限制,那么AB监管比EB监管更适用。EB监管主要用于防止实体进行一系列活动时发生问题所带来系统性影响。由于这种活动组合(特别是以杠杆或期限转换的形式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对诸多金融中介活动都至关重要,所以EB监管是金融稳定监管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B监管以系统性活动为目标,但AB监管并不必然等于宏观审慎方法。当AB监管放大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或不考虑不同实体对某一活动重要性的差异时,事实上AB监管具有的是微观审慎的特征。同时,当具有宏观审慎特征时,AB及EB监管都应当对系统重要性更强的实体施加更严格的限制。因此,AB和EB监管两者都不是强调要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金融韧性和稳定才是监管的初衷。[3] 欧央行 欧元区经常账户及货币政策 欧央行发布工作论文,使用开放经济的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影响欧元区经常账户和货币政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论文使用多国DSGE模型,识别了影响经常账户余额及利率的冲击,并分析了冲击响应。论文主要考虑实际GDP、GDP平减指数、经常账户余额及利率这四个内生变量,并使用前三个变量识别独立冲击,研究了两个供给侧冲击的传递,一个与劳动生产率相关,一个与投资相关,还有两个需求侧冲击,一个涉及偏好,另一个涉及世界总需求。 研究表明,偏好和投资冲击对经常账户余额及利率造成了相反的影响,而正向的外部需求冲击则会改善经常账户,并提高利率。这些冲击对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影响十分相似,但对法国经常账户的影响却不显著。反事实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很小,但来自美国的偏好冲击对德国GDP及欧元区的利率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且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对欧元区经济也产生了溢出效应。同时,利率的变动未必会影响经常账户余额。[4]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Tobias Adrian, Christopher Erceg, Fabio Natalucci, “Soaring Inflation Puts Central Bank on a Difficulty Journey,” https://blogs.imf.org/2022/08/01/soaring-inflation-puts-central-banks-on-a-difficult-journey/ [2] Karen Dynan, Wilson Powell III, “No Sign of Inflation Relief in July US Jobs Report,”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no-sign-inflation-relief-july-us-jobs-report [3] Claudio Borio, Stijn Claessens, Nikola Tarashev, “Entity-Based v. Activity-Based Regulation: A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s to Traditional Financial Firms and Big Techs,” https://www.bis.org/fsi/fsipapers19.htm [4] Tobias Schuler, Yiqiao Sun, “The Current Account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Euro Area,” https://www.ecb.europa.eu/pub/pdf/scpwps/ecb.wp2696~a9cbeadb6b.en.pdf?dd29d4a7d38aee5291959e8ee4b4b76b
全 文ALL

【NIFD季报】稳妥处置“集体停贷”事件至关重要——2022Q2房地产金融

2022年08月16日 蔡真

房地产市场政策方面,在房地产市场面临需求收缩、预期转弱和因大型民营房企债务违约风险带来供给冲击的形势下,2022上半年中央和部委层面持续释放出积极政策信号,通过对前期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纠偏和完善来稳定市场和预期。第一,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第二,加大对居民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金融支持力度;第三,推进房企债务风险的防范化解;第四,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第五,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稳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募REITs的发行。地方政府层面,在“因城施策”原则指导下,从供需两侧密集出台了“救市”政策。需求端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放松限购、限贷要求、重启棚改货币化安置、发放购房补贴、给予税费优惠、下调首付比例和购房贷款利率等,供给端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稳定供地节奏、放宽土地出让要求、允许土地出让价款和税费延期缴纳、放松限售要求、加大项目信贷融资支持、设立或拟设立房地产纾困基金等。 从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来看,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延续了上年末的运行态势:住房销售额仅为5.77万亿元,同比下跌了31.80%;70城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跌的态势已持续10个月,但跌幅明显小于历史上的最深跌幅(2014年5月~2015年4月期间的跌幅)。受销售低迷影响,房企投资意愿下降,新开工积极性不足,住宅竣工面积仅为2.0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了20.6%,住宅市场的有效供给大幅下降;受供给冲击影响,住宅库存去化周期有所缩短,但三线城市住宅库存去化的压力仍相对较大,2022年第二季度末三线城市的住宅库存去化周期为48.9个月。住房租赁市场则表现相对平稳,租金水平小幅波动,住房租金资本化率也保持稳定。在销售端减弱、资金端房企违约冲击下,民营房企的拿地意愿和能力均较低;上半年百城住宅类土地成交金额仅为9828.41亿元,同比下降58.08%;在供给端大幅下降的同时,仍有2689宗土地未能成交,成交土地平均溢价率也仅为3.94%,土地交易市场持续低迷;国有房企和地方城投公司成为拿地主力军,且原先主要参与土地一级开发的地方城投公司开始大举进入土地二级市场进行托底。 从房地产金融形势来看,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金融形势仍然严峻;但受积极的政策环境影响,房地产金融形势在边际上有所改善。个人住房金融方面,尽管个贷余额同比增速仍在持续下降;但个贷的平均利率水平在持续降低,放款周期也大幅缩短。具体来看,受住房销售下滑影响,个贷需求减弱;2022年上半年末,个贷存量余额为38.86万亿元,同比增速进一步下降至6.2%。2022年上半年末,全国首套住房贷款的平均贷款利率约为4.40%(为LPR减5个基点),福州等33个样本城市的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已经下调至差别化住房信贷利率的下限——4.25%(为LPR减20个基点);全国二套住房贷款的平均贷款利率约为5.10%(为LPR加65个基点);平均利率水平自2021年10月以来,已持续小幅下行8个月。同时,个贷的放款周期也从2021年10月最长的73天,大幅缩短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的29天。受益于较高的首付比例、较低的LTV,我国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抵押物保障程度较高,个人住房贷款总体风险可控。房企融资方面,2022年上半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49万亿元,同比增速已连续两个季度为负。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房地产信托余额为1.57万亿元,同比下降27.71%,信托融资规模已连续压降了11个季度。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境内、外信用债发行规模分别为2530.37亿元和88.48亿美元(约为574.24亿元人民币);同比仍表现为大幅下降,且存量规模也持续压缩。因受行业信用收缩影响,加之销售回款下降,短期内房企债券违约事件还会陆续发生。从恒大、融创等目前已出现财务困难的29家样本上市房企财报数据来看,仅预收账款(合同负债)、有息债务、各类应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等)三项表内债务已合计达到7.43万亿元;其中,预收账款(合同负债)规模为2.63万亿元,有息债务规模2.93万亿元,各类应付款的规模为1.87万亿元。 风险提示方面,有以下风险点值得关注:第一,房企爆雷势头未得到根本遏制,购房者集体停贷事件是房企违约、停工等问题进一步发酵、扩散的结果。从世界范围看,造成按揭断供的原因主要有二:一种是负资产导致的,另一种是收入下降导致的。中国购房者集体断供事件的原因可归纳为第三种,是为了给房企、银行施加压力,从而推进“保交楼”。尽管原因与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完全不同,却是影响市场走势的有力因素,毕竟中国居民希望得到的是住房,而不是“弃房”。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监管层,都当抓住这次契机,稳妥处理“集体停贷”事件,有力推进“保交楼”工作。否则,整个地产行业或会进入“停滞”状态。第二,受供给冲击影响,住宅库存去化周期有所缩短,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面临房价再次上涨压力,中国的地产行业可能进入“滞胀”时代。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