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周报(2022年第14期)

2022年04月06日

一、证监会公布20起典型违法案例 加大重大违法案件惩治力度 近年来,证监会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不断加大对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惩治力度。4月1日,证监会官网公布了2021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主要涉及9起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4起中介未勤勉尽责案件、3起市场操纵案件、2起内幕交易、1起私募基金违法违规案件和1起对抗证券执法案件,广州浪奇、华晨集团、永煤控股、海通证券等企业纷纷被点名。记者注意到,在本次披露的3件市场操纵案件中,除2起操纵股票价格案外,还有1起操纵期货市场案。这是一起利用信息优势操纵期货合约价格的典型案件,2019年9月至10月,某期货交易所纤维板指定交割仓库期货专员黄某利用提前获悉“纤维板1910合约”可交割仓单的关键信息,伙同他人共同操纵“纤维板1910合约”价格,非法获利231万元。证监会表示,本案警示,期货市场从业人员应当坚持职业操守,切勿利用信息优势非法谋取不当利益。(期货日报) 二、“区块链第一股”易见股份8次敲响退市警钟 4月1日收盘,*ST易见下跌4.88%,收盘为1.17元,股价创历史新低。4月2日早上,*ST易见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风险提示的公告,称 3月30日、3月31日、4月1日连续3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累计超过15%。公告还称,经公司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21年度期末净资产为 -619,950.75万元至-534,379.46万元。2021年末,若公司经审计的净资产仍为负值或以前年度非标事项无法消除,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除此之外,截至3月2日,*ST易见及子公司共计45个银行账户被冻结,涉案金额合计8.27亿元,被冻结金额为501.89万元,且不排除后续新增诉讼或其他资产被冻结,从而加剧公司的资金紧张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ST易见已经8次提示终止上市风险。作为曾经的区块链第一股,易见股份的区块链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曾一度高达99.9%,为何如今沦落到净资产为负50亿元以上面临退市的风险。(财联社) 三、银保监会严查 21家银行遭罚8760万 近期,银保监会严肃查处一批监管标准化数据(EAST)数据质量领域违法违规案件,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共21家银行机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处罚金额合计8760万元。从罚单公布的信息看,相关银行EAST系统数据质量及数据报送问题主要包括漏报、报送数据存在偏差等,多家银行存在理财产品登记不规范的问题。监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是银行机构内控合规的内在要求,更是贯彻落实政策部署和监管要求的具体体现。银行机构要切实承担数据质量的主体责任,对照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的相关要求,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强化数据质量管控,持续提高数据报送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加大对监管数据质量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严肃市场纪律,提高违规成本,引导并督促银行机构切实发挥监管标准化数据在防范金融风险、提升内控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券商中国) 四、借贷宝运营主体因弄虚作假被列经营异常 近日,借贷宝运营主体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单。而在2016年底,该公司曾因同样原因被列入经营异常,后于2017年01月20日被移出。值得注意的是,据蓝鲸财经近日报道,目前,借贷宝APP已无理财频道,主要是借条和员工宝业务。据借贷宝的用户协议,应用开发及运营主体为成都借宝,而非人人行科技。在成立初期,九鼎官网文章则曾介绍,借贷宝开发方是人人行科技。尽管作为借条中介平台,借贷宝主打熟人借贷,仍被曝出有小贷公司作为出借人,通过借条平台做贷款业务。有投诉信息指出,通过借贷宝平台借款4500,到手3300的情况,或借款及贷款金额不符的投诉。借贷宝对此回应,平台打击高利贷及砍头息问题,不熟不借,建议用户所有操作均在端上进行,绕开平台监督,平台无法监测并干预;对不良出借人,一经查证核实严厉打击。(和讯网) 五、俄乌冲突恐使今年全球贸易增速腰斩 俄乌冲突已经导致世界贸易组织下调了今年的全球贸易增长预期。该机构总干事恩戈齐·奥孔约·伊维拉表示,由于“冲突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先前4.7%的贸易增长预测已被下调至2.5%。此次贸易增长预期下调,还与新冠病毒大流行导致的持续的全球供应链问题有关。奥孔约·伊维拉表示,供应中断将使粮食价格更高,“我担心我们正在酝酿一场粮食危机。”她指出,尽管俄罗斯和乌克兰只占全球商品出口的2.5%,但它们“在某些领域非常、非常重要”。除了食品价格飙升外,其它大宗商品价格也创下历史新高,因为人们担心俄乌冲突和对俄经济制裁将导致供应中断。俄罗斯的采矿业也非常重要,比如钯,占全球产量的40%,而这种金属对汽车制造商来说至关重要。早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新冠疫情就已导致许多行业供需失衡,推动价格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飙升的通胀将降低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在中短期内,我认为我们将看到这些通胀压力继续存在。”奥孔约·伊维拉表示。(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2年第14期)

2022年04月06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金融稳定工作电视会议 近日,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金融稳定工作电视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1年金融稳定工作,分析当前经济金融风险形势,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桂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金融委具体要求,在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完善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持续推动金融业深化改革,稳妥处置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风险,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稳定系统借鉴前期积累的宝贵经验,继续做好常态化金融风险防控,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协同性,在精准拆弹、改革化险、抓前端治未病、建机制补短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要清醒认识当前金融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防控金融风险不能有丝毫懈怠。要进一步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将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金融稳定工作取得新成效。 会议要求,2022年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系统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突出重点、压实各方责任,切实压降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要健全机制,推动处置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要统筹监管资源和处置资源,强化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形成金融风险处置合力。要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确保各项部署落实到位,构建更加强健有效的金融安全网,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决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及人民银行有关司局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人民银行网站) 点评 经过三年金融风险攻坚战,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金融体系整体保持稳定。重大金融风险应对延续前期政策框架,系统性金融风险没有出现重大冲击。但是,由于疫情冲击的持续性影响,外加结构调整深化以及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风险值得警惕。 (二)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一季度例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一季度(总第96次)例会于近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国外疫情持续,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实施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加强预期管理,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易纲主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蔚平、陈雨露、康义、郭树清、易会满、潘功胜、田国立、刘世锦、蔡昉、王一鸣出席会议。丁学东、连维良、刘国强因公务请假。 (人民银行网站) 点评 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具有极端重要意义。 (三)证监会推动完善民企债券融资支持机制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的工作要求,证监会拟于近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增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质效。 一是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优先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发债募集资金。二是进一步优化融资服务机制,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民营企业纳入知名成熟发行人名单,提高融资效率。三是发挥市场化增信作用,鼓励市场机构、政策性机构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尽快推出组合型信用保护合约业务。四是便利回购融资机制,适当放宽受信用保护的民营企业债券回购质押库准入门槛。五是鼓励证券基金机构加大民营企业的业务投入,将在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专项业务排名中纳入民营企业债券相关指标。六是加强宣传推介力度,组织主动上门送政策活动,推动投资机构与民营企业“面对面”交流,增进共识与信任。七是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强化民营企业债券全流程信息披露。 (证监会网站) 点评 完善民企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其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坚持市场化原则基础上,凝聚市场各方合力,共同服务民营经济债券融资。 二、观点聚焦 (一)张晓晶:中国的债务积累及其可持续性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以主题为《中国的债务积累及其可持续性》作发言。他指出,中国总体债务占GDP比重263.8%,这个值到底是高还是不高,取决于国家的发展程度、金融体系,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等。 中国具有防范杠杆率风险的有利因素。一是中国资本账户管制,债务是国内债权人持有,所以不会因为杠杆问题导致资金外流;二是中国债务主要在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拥有大量的净财富,中国政府部门的净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25%左右。在比较典型的发达国家中,德国、日本在1%-5%之间,英国、美国都是负值。对比而言,我们政府仍有足够的财富来应对危机。 他强调,推动完善部门间债务合理分配的债务结构。一是居民部门稳杠杆。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抑制投机性的购房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承担起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以减少居民在房产方面的债务支出。政府部门要部分替代居民部门加杠杆,这样才有利于维持部门间杠杆率结构的相对合理性。二是企业部门去杠杆。过去很多年,中国都把资金及政府支出用于投资上。但目前很多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质量并不高,“僵尸企业”占比超过一半。因此,企业部门去杠杆,最重要的是让无效率企业和“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三是政府部门加杠杆,特别是中央政府应继续加杠杆,部分接替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扩张。在遭遇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政府突破3%的赤字率或许是有必要的。 (澎湃) (二)张明:全球可能步入新滞涨时代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近日在《金融博览》撰文指出,全球可能步入新滞涨时代。 他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技术进步速度放缓、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全球化速度放缓甚至逆转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增长很难摆脱“长期性停滞”格局。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的相继爆发又加剧了全球大宗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种总需求低迷与总供给收缩并存的状态,无疑将会加剧全球的滞涨格局。事实上,当前的世界经济,与1970年代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无疑是令人担忧的。 我国应如何应对全球范围内可能形成的滞涨格局呢?首先,通过自身努力,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最重要进口国,我们要对特定大宗商品的供应可能下降甚至中断保持警惕,提前寻找新的进口替代国与替代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再次,从中长期来看,推动我国国内能源革命与产业转型,降低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对进口大宗商品的依赖,方是治本之策。 (《金融博览》)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10期,总第71期)

2022年03月29日

IMF 疫情下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不可持续,且国别差别较大 万事达信用卡、哈佛商学院与IMF联合撰文,对疫情下电子商务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文章分析了47个国家2018年1月到2021年9月期间通过万事达卡进行网络交易的汇总及匿名数据。[1] 文章指出,平均来看,线上支出占总支出份额从2019年的10.3%上升至疫情最严重时的14.9%,但随后在2021年下降至12.2%。其中,疫情前在线交易占消费比重较高的经济体,在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的增长更为显著。因此,可以认为疫情加剧了各经济体之间的“数字鸿沟”。然而,最新数据表明,线上支出的增长趋势正在逐渐消散。文章认为,疫情期间不同国家电子商务增速不同,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不同国家的疫情防控措施不同。显然,防控更为严格的国家,在线支付上涨更多,而随着疫情持续,这两个现象的相关性也逐渐减弱。第二,疫情下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消费,而疫情防控措施会使得线上消费有所增加。这一效果在收入更高且数字化进程较快的国家中更为显著,但疫情消退后,这些经济恢复常态的速度也更为迅速。 尽管如此,不同部门电子商务变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餐厅、医疗保健及部分零售行业将更积极且更长久地使用电子商务。这一差异反映出疫情之下人员流动仍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也说明这些部门在疫情前的数字化程度十分有限。[2] PIIE 对通胀、利率及失业的担忧 PIIE高级研究员布兰查德撰文指出,前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莱弗施耐德及PIIE高级研究员威尔考克斯的政策简报或许对于美国经济前景过于乐观。 政策简报假设工人不会尝试追回去年高通胀导致的低实际工资,通胀预期保持锚定,且菲利普曲线保持平坦。在这些假设下,由于菲利普曲线平坦,即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也不会对通胀情况造成影响。因此,通胀率将会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回到通胀预期。美联储加息是不必要的。 然而,布兰查德对这些预设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这一问题中,显著性至关重要。在通胀率突然上升的情况下,名义工资将大幅低于价格,工人及企业都会对通胀及实际工资更加敏感。因此,在非常紧俏的劳动力市场下,工人很可能希望得到去年实际工资损失的补偿。相似地,在高通胀情况下,工人及企业更可能基于短期通胀预期提出工资要求。除此之外,有研究显示,在紧俏的劳动力市场下,菲利普曲线并不平坦:失业率每降低2%将导致通胀率提高1.2%。在这些条件下,通胀率甚至将会高于去年的水平。因此,不同于政策简报,布兰查德认为货币政策强力的收缩势在必行。[3] 美联储把控好今年,对明年保持乐观 3月16日,PIIE高级研究员伽农对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经济预测进行了点评。美联储表明关键政策利率将在明年某个时间上升到2.8%,略高于2.4%的中性利率,并远高于过去预测中2024年2.1%的峰值。考虑到美国通胀率持续上升,且劳动力市场强劲,美联储将利率目标定在中性利率以上是正确的,但如果想通过加息使通胀率回到2%的水平,那么美联储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正如伽农之前预测的,美联储在三月的会议上开始了紧缩,加息0.25个百分点。 美联储核算的核心PCE通胀率在2021年达到4.6%。美联储预测2022年该指标将下降到4.1%,而之前的预测是2.7%。伽农认为这一预测是合理的,但他并不认同美联储2023年2.6%及2024年2.3%的通胀率预测。在他看来,2023年的通胀率依旧会高于3%。根据美联储的预测,尽管美联储收紧了货币政策,但未来三年的失业率将会保持在3.5%的水平。伽农认为这一预测也过于乐观。 伽农认为,总体来说,美联储还有很多机会来调整其观点,并在未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来看,美联储的政策总体是正确的。[4] 欧央行 不确定前景下的货币政策 3月17日,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发表演讲,讨论了欧元区的通胀前景及相应货币政策调整。 疫情的冲击令增长与就业出现巨幅落起。但从中期来看,通胀前景持续恢复,通胀预期持续向2%的目标靠拢,通胀变得宽基化,且潜在通胀率有所上升。俄乌冲突爆发给经济前景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加剧了短期的通胀压力。因此,能源价格将会更持久地保持在高位,食品的价格压力也可能会增加。全球制造业瓶颈在过去几个月间已有所缓解,但现在可能又会在一些部门中继续存在,进而对耐用品造成持续的价格压力。除此之外,战争还可能降低消费者、投资人对经济的信心,从而提高消费者储蓄,并降低企业投资。这些因素都将带来了更多的风险,也使得预测短期通胀变得更为困难。为了更好地掌握经济情况,除了通胀预期,欧央行还需要持续跟踪财政政策反响、家庭储蓄的变化以及工资上涨与通胀的关系。 考虑到这些情况,欧央行更加确信过去十年的低通胀形势不会再现。因此,欧央行继续缩减净资产购买可以有效应对当前的局面。同时,为了更好地应对目前的情况,欧央行认为货币政策应当坚持以下三点原则。第一,可选择性,即如果前景发生变化,融资条件不能够支持通胀率进一步靠近2%的通胀目标,欧央行将会随时调整其净资产购买规模或期限。第二,在经济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欧央行将会谨慎、逐步地调整货币政策。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欧央行将关键利率调整改为在净购买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三,欧央行将会保证其政策的灵活性。如有必要,欧央行会设计并部署新的工具。[5]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汇总及匿名数据不属于机密数据,且经过了汇总、进行了匿名化,因此不会透露个人信息。 [2] Joel Alcedo, Alberto Cavallo, Bricklin Dwyer, Prachi Mishra, Antonio Spillimbergo, “Pandemic’s E-commerce Surge Proves Less Persistent, More Varied,” https://blogs.imf.org/2022/03/17/pandemics-e-commerce-surge-proves-less-persistent-more-varied/ [3] Olivier Blanchard, “Why I Worry about Inflation, Interest Rate, and Unemployment,”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why-i-worry-about-inflation-interest-rates-and-unemployment [4] Joseph E. Gagnon, “Fed Gets a Grip on 2022, Still Optimistic on 2023,”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fed-gets-grip-2022-still-optimistic-2023 [5] Christine Lagarde, “Monetary Policy in an Uncertain World,”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key/date/2022/html/ecb.sp220317~9d2f052c92.en.html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2年第13期)

2022年03月28日

(一)东航MU5735客机坠毁 悲剧事件波及诸多行业 东航坠机事件震惊全国,这次坠毁事故,是十几年来国内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发生后,21日还没收盘港股中国东方航空股份尾盘直线跳水急挫6.46%;美股东方航空大幅低开,最大跌近14%,波音公司股价盘中亦下跌逾6%。3月22日,A股中国东航放量大幅低开,盘中一度逼近跌停,半日成交较21日全天放大近5倍。在中国东航大跌带动下,航空运输板块集体下挫,东航物流、华夏航空、中信海直、吉祥航空等纷纷低开走弱。东航坠机事件不仅仅影响到航空运输,对上下游多个行业板块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针对东航客机在广西藤县坠毁的突发事件,广西银保监局已成立了应急处置小组,要求辖内44家保险公司启动一级响应,全面开展排查。早盘,保险股整体低开,后随大盘反弹逐级走高。而在疫情下,这次事故无疑对旅游业复苏又是一次打击,旅游股开盘亦大幅低开,板块指数一度跌逾2%,国旅联合、曲江文旅等纷纷重挫。紧密相关的酒店餐饮板块亦低开低走,个股全线尽墨。(证券时报) (二)银保监会将立案调查悟空保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日前,悟空保以“首月0元、1元”“免费领取”等获取高额保费为噱头,被央视曝光。3月22日银保监会表示,将开展立案调查,严肃查处悟空保涉及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所谓的“1元保险”套路骗局,就是号称“首月0元、1元”“免费领取”,让消费者以为可以用“1元”获取高额保费,实际则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只需填写投保人的姓名、身份证、手机号三项信息即可激活该保险,完成投保。但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投保,或者不知道自己所激活的保险产品,后期将自动续保,且单月自动续保金额高达数百元。事实上,此类乱象存在已久。记者发现,在多款APP推送的保险销售广告中,不少网友被“保险保平安”“参保返利高”“大病有保障”之类的广告宣传语所吸引。2021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防范保险诱导销售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清晰地认识到“免费”是诱导,极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中国证券报) (三)民生银行18亿股遭冻结 股东泛海集团又陷险企债务纠纷 因与前海人寿保险的债券交易纠纷,深陷债务漩涡的泛海集团手中七成民生银行股票被冻结。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泛海系”在民生银行的持股比例已由6.94%步步下滑至5.83%。3月17日晚间,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近18亿股A股无限售流通股被司法冻结、司法标记及轮候冻结,占该行总股本的4.11%,占泛海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该行股份比例的70.46%。公告显示,根据北京金融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此次泛海集团持股被冻结的原因是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泛海集团发生公司债券交易纠纷。从经营业绩来看,“泛海系”的债务危机尚未见到转机,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亏损仍在不断扩大。今年1月,泛海控股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预计去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90亿元到110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增加,基本每股收益亏损1.7320元/股到2.1169元/股。(券商中国) (四)岭南控股收交易所关注函 是否涉嫌内幕交易 岭南控股3月22日晚间公告,公司收到深交所关注函显示,3月15日至3月21日,公司股价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股票价格大幅波动,自2022年2月以来共触及5次异常波动标准,其中4次触及涨幅异常波动,1次触及跌幅异常波动。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是否存在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是否存在涉嫌内幕交易的情形。3月22日,公司股价触及涨停后大幅回落,险些遭遇“天地板”,截至收盘,股价报12.98元/股,跌幅为8.72%,公司总市值87亿元。此前,岭南控股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公司近日披露的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出入境旅游组团业务尚未恢复运营,且受国内疫情点状出现及跨省游随机熔断的影响,2021年度,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5.26亿元,同比下降18.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28亿元,同比减亏46.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85亿元,同比减亏28.85%。(中国证券报) (五)美联储动向惊扰欧洲债券市场 欧盟讨论联合发债 欧盟执委会经济事务执委保罗·真蒂洛尼(Paolo Gentiloni)3月22日表示,欧盟将在几周内讨论是否需要联合发债,以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挑战。“最近几周,一些欧洲领导人提出了这类建议。”真蒂洛尼在牛津大学主办的研讨会上表示,“但我认为目前应该不会对这类措施做出决定。”真蒂洛尼认为几周后将有严肃的讨论,届时此次危机的经济影响将更为明朗,但不能排除考虑联合发债。据机构计算,按照欧盟执委会的计划,削减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联系,今年可能会使欧盟已经高企的能源支出再增加1300多亿欧元。美国银行认为,仅2022-2023年,欧元区就可能需要总计增加1500-2000亿欧元的支出。虽然负债较多的欧盟国家不愿意单独承担这些费用,但围绕联合债券的讨论也说明了疫情所引发的转变。它使人们认识到财政政策在危机时期的关键作用。(新华财经)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2年第13期)

2022年03月28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 近日,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引导金融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圆满收官,显著提升守正创新能力和惠民利企水平。顺利完成6部门10省市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进一步健全无障碍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现人民银行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管局监管沙盒联网对接。出台多项监管规则规范,加强网络金融平台监管,筑牢金融科技风险防火墙。推动新一代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监管科技在支付清算、货币发行、会计核算、征信等领域应用,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和风险技防能力。 会议强调,2022年要贯彻“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实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是扎实做好新阶段规划政策的宣传解读、落地实施、跟踪监测和示范引导,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构建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评估体系和优秀实践案例库,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互鉴,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新阶段。二是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跟踪研判和敏捷治理,引导从业机构落实伦理治理主体责任,用“负责任”的科技创新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服务实体经济。三是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强化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数字渠道管理,研究建立智能算法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等规则机制,持续提升监管统一性、专业性和穿透性。四是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合理应用数字技术健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弥合群体间、机构间、城乡间数字鸿沟。五是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健全金融科技风险库、漏洞库和案例库,运用监管科技手段着力提升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数字化金融监管已来临,监管合规对于数据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监管科技智能化有望成为趋势。这次会议部署了五项重点工作,其中三项涉及监管,即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以及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这表明,在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中,加强金融科技的合规应用与发展,将成为从监管层到行业层的重要共识。 (二)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会议 3月24日,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1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货金保卫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圆满完成现金供应任务,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深入开展整治拒收现金,持续加大反假货币工作力度。深化货金保卫改革创新,顺利开展普通纪念币市场化发行试点,持续深化发行库和保卫管理业务转型,推动构建市场化现金处理体系,加强钱币市场管理引导,稳步开展非标准金银清查和货币史研究。强化内外部监督管理,持续提升货金保卫管理水平。 会议要求,2022年人民银行货金保卫系统要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深化货金保卫业务转型,着力提升现金服务与管理水平。要全力保障现金供应,巩固形成整治拒收现金长效机制,继续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进一步筑牢反假货币工作防线。扎实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有序扩大试点范围,持续完善设计和使用,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框架。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业务管理力度,加强和改进普通纪念币及贵金属纪念币发行管理,进一步推动人民银行钞票处理、发行库和保卫管理业务转型,一体推进非标准金银清查和货币史研究。认真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和内部治理。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会议强调,人民币现金服务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保障作用。此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持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人民币现金服务水平。 (三)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信贷融资相关费用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关于信贷融资相关费用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按照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银保监会消保局组织开展了“清理银行乱收费”专项行动。 《通报》显示,邮储银行、平安银行、邵阳昭阳农村商业银行、象山国民村镇银行四家银行被通报。其中,邮储银行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转嫁抵押评估费;平安银行违反规定与小微企业约定提前还款违约金;邵阳昭阳农村商业银行转嫁抵押登记费;象山国民村镇银行未承担小微企业借款人意外险保费。 《通报》指出,银保监会将持续严肃治理各类乱收费的行为,同时督促各银行落实近期发布的《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指导意见》。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近年来,各银行基本能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减费让利力度,违规及不当收费问题有所减少。但是,仍有部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认识不到位、落实不彻底。《通报》进一步强化服务价格管理和收费行为管控,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观点聚焦 (一)国务院金融委: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确保稳字当头 3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金融委汇报。金融委提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政策稳定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等五方面要求,具体包括:  一是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同时及时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二是保持政策稳定性,近年来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要尽可能延续实施,同时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三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稳妥处理好资本市场运行中的问题,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四是加强部门协同,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未雨绸缪应对新挑战,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五是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光明网) (二)马骏: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央行等监管部门可发挥重要作用 日前,全球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学术机构组成的NGFS-INSPIRE联合研究组发布题为《央行、监管机构与生物多样性: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的报告。 该联合研究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全球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的行动正得到加强,今年在中国昆明将就《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一致。本研究组的报告表明,各国央行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应该包括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友好领域。央行和监管部门在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上可发挥重要作用。 马骏表示,中国在推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测算以及应用试点上取得进展,GEP核算可以定量化建立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与受益者间的关联,对将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化提供了基本的方法与科学依据;在测算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缺口方面,可以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情景以及需要采用的恢复与保护措施,对投资需求进行估算。 马骏表示,全球超过80%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还是来自公共资金,相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金需求而言是杯水车薪,因此需要大范围调动社会资本,特别是私营部门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应的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向好的经济活动。 报告认为,经济活动和金融资产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果这些生态服务系统受到破坏(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依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活动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就有可能面临物理风险。全球经济正向着保护自然的方向转型,这个过程中也会由于政策、技术、市场的变化导致金融机构的转型风险。此外,必须看到,金融系统本身通过其贷款、投资和保险等经济活动也影响着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9期,总第70期)

2022年03月21日

IMF 新兴经济可持续金融快速发展的喜与忧 IMF资本市场部研究员高塔姆等撰文,指出可持续金融在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中快速发展,但这一趋势也可能会带来新风险。 可持续金融将环境、社会和社会治理(ESG)理念纳入商业决策和投资战略,囊括了气候变化、劳工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在疫情相关融资需求的刺激下,可持续金融在新兴经济体中逐渐变得更为普遍。新兴经济体中与ESG理念相关的债券发行量去年增加了两倍以上,达到了1900亿美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股票基金流量也上升至250亿美元。新兴市场的ESG生态不仅在规模上有所增长,在其他方面也有所扩大:绿色债券作为可持续金融生态的核心,正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非金融及政府部门也更加积极地发行绿色债券;其他与可持续性相关的金融工具也变得更加重要。 近期ESG市场的扩张或许能够帮助新兴经济体获得更稳定的融资来源,并有助于发展更广泛、更成熟的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进而缓解气候及经济转型带来的风险。但尽管如此,决策者依旧应当注意未来金融条件收紧导致的金融稳定性风险,并通过加强气候信息架构的方式,鼓励对气候风险进行有效定价。[1] PIIE 俄乌战争导致的油价上涨可能是暂时现象 PIIE高级研究员亨德里克斯撰文分析了油价和俄乌战争之间的关系。 战前,美国汽油价格自去年2月以来已经急剧上升,通胀率达到近40年的最高水平。报告认为,高油价不仅降低了石油国家实施攻击性行为的预期成本,也为风险行为提供了保障,这容易促使石油国家领导人对风险行为产生的回报更为自信。因此,高油价使得石油国家领导人更倾向于实施更具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并开展更多的军事行动。目前的俄罗斯就正是如此。 俄乌冲突的确导致了国际油价上涨。布伦特原油(交易最广泛的原油基准)的期货合约价格由战前2月23日的每桶96-97美元,飙升至2月24日中午的105美元以上。截至3月2日,最高价格达到了115美元。然而,亨德里克斯指出,这一趋势只是暂时的。吉多林及费拉拉的研究表明,冲突对石油现货及期货价格的影响只会持续几周。亨德里克斯基于年度数据进行的分析也不支持石油国家行为系统性地提高了原油价格这一命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原油市场是国际化的,但天然气市场依赖管道系统及液化天然气运输,因此更具区域性特征。此外,欧美对俄罗斯制裁能否成功依旧不明朗。倘若制裁有效,那么俄罗斯可能会放松对欧洲天然气供应的限制。近期,欧洲依旧需要俄罗斯天然气,但随着春天到来,对天然气需求也会减少。[2] 美联储 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 3月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国会发表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去年经济活动强势增长了5.5%,反映出疫苗接种普及、经济重启、来自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支持以及家庭和企业的良好融资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劳动力市场极为紧张,2021年薪资就业人数增长了670万,1月就业人数也继续强势增长。失业率在过去的一年中持续下降,在今年1月达到4%,达到了FOMC成员预期的长期正常水平的中位数。劳动力市场改善较为普遍,低工资工人、非裔及西班牙裔美国人的状况也有所改善。去年通胀率大幅上涨,远高于2%的较长期目标。供应链瓶颈的影响强度及持续时间远超预期,且相关价格上升也逐渐蔓延到其他商品及服务的价格。 由于劳动力市场强劲,而通胀率远高于2%,所以美联储将在3月份的会议上开始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范围。尽管加息将会是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立场的主要途径,但美联储在加息开始后,还会通过可预测地调整到期债券再投资等方式,缩减资产负债表。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将持续关注俄乌战争,并根据数据和变化的前景,灵活地调整货币政策。[3] 欧央行 疫情恢复中的政策指引 2月28日,欧央行理事帕内塔发表演讲,指出由于目前经济前景不明朗、政策效果不明确,所以欧央行应当较小幅度地实施政策调整。 欧元区总体通胀率在1月份达到5%,预计在2022全年将保持在2%以上,而核心通胀率为2.3%。通胀压力逐渐变得更为普遍。然而,与美国不同,欧元区经济没有出现国内需求过剩的情况。欧元区的通胀问题主要是由全球供求冲击导致的。其中,一月份60%的通胀来源于能源价格增长。除此之外,疫情导致全球消费支出从服务转向制成品,进而推高了通胀率。这种由外部冲击导致的通胀抑制了生产及消费,同时也使得评估通胀对欧元区物价的影响变得更为困难,从而增加了中期通胀前景的不确定性。俄乌战争带来了短期的金融市场震荡,同时对能源价格上涨造成了上行压力,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前景的不确定性。另外,当前劳动力市场并不紧张,工资增长保持温和,而达到2%的通胀目标似乎已更为确定。 在这种形势下,欧央行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方面,随着乌克兰危机将不确定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欧央行应当保障金融部门的运作、增加投资者信心,从而抑制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欧央行应当采取适度且谨慎的政策调整,因为过去几个月欧元区实际公债收益率高于美国,金融市场可能会对融资条件收紧产生过度反应,且过去的经验表明,过早地提高利率,或者在没有正确框架的情况下提高利率都将导致金融市场分崩离析。[4]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Deepali Gautam, Rohit Goel, Fabio Natalucci, “Sustainable Fin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is Enjoying Rapid Growth, But May Bring Risks,” https://blogs.imf.org/2022/03/01/sustainable-finance-in-emerging-markets-is-enjoying-rapid-growth-but-may-bring-risks/ [2] Cullen S. Hendrix, “Higher Oil Prices Stemming from Russian-Ukraine War May Be Temporary,”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higher-oil-prices-stemming-russia-ukraine-war-may-be-temporary [3] Jerome H. Powell, “Semiannual Monetary Policy Report to the Congress,”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testimony/powell20220302a.htm [4] Fabio Panetta, “Small Steps in a Dark Room: Guiding Policy on the Path Out Of the Pandemic,”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key/date/2022/html/ecb.sp220228~2ce9f09429.en.html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2年第12期)

2022年03月21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反洗钱工作电视会议 3月16日,人民银行2022年反洗钱工作电视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21年人民银行反洗钱工作,分析了当前反洗钱工作形势,对2022年反洗钱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国强就高质量做好下一步反洗钱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担当、奋发作为,会同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认真履行反洗钱工作职责,全力推进反洗钱国际评估整改,不断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风险评估+执法检查”双支柱监管框架,切实强化特定非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不断提高反洗钱监测分析和调查协查有效性,稳步推进国家反洗钱数据库建设,积极参与FATF开展国际标准和评估改革。我国反洗钱工作取得新成效。 会议指出,2022年要坚持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服务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服务于保护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稳中求进、真抓实干,推动反洗钱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反洗钱法》修订,完善反洗钱制度体系;修订《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建设;继续推进反洗钱国际评估整改,攻坚整改难点问题;高质量完成洗钱风险评估,开展国家反洗钱战略制定工作;切实提高反洗钱监管有效性,推进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反洗钱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反洗钱科技运用和宣传培训等基础工作实效。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反洗钱工作负责同志,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和有关业务司局同志参加了会议。 (人民银行网站) 点评 反洗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维护金融安全、治理金融乱象、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反洗钱工作电视会议,部署2022年反洗钱重点工作,对于推动反洗钱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民银行传达学习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精神 3月16日中午,人民银行行长、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同志主持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金融委第51次专题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人民银行系统贯彻落实工作。人民银行各党委委员、副行长出席会议。 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金融委的工作要求,积极担当作为,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落到实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保护产权和两个毫不动摇。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稳中求进,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及时回应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人民银行网站) 点评 近期,中国资本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调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宏观经济运行、房地产企业、中概股、平台经济治理、香港金融市场稳定等问题,会议都给出了明确回应,释放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鲜明信号。 (三)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一是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警惕营销过程中混淆概念,诱导消费者使用信用贷款等行为,比如,以“优惠”等说辞包装小额信贷、信用卡分期服务;或是价格公示不透明,不明示贷款或分期服务年化利率等;还有的在支付过程中故意诱导消费者选择信贷支付方式。若消费者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注意阅读合同条款、授权内容等,签约授权过程比较随意,容易被诱导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 二是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利用大数据信息和精准跟踪,一些机构挖掘用户的“消费需求”后,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实际情况,过度营销、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致使消费者出现过度信贷、负债超出个人负担能力等风险。消费者应该知道,使用消费信贷服务后,需要依照合同约定按期偿还本金和息费,信用卡分期、信用贷款等息费未必优惠,折合年化费率计算后的综合贷款成本可能很高,过度信贷易造成过度负债。 三是诱导消费者把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诱导或默许一些消费者将信用卡、小额信贷等消费信贷资金用于非消费领域,比如买房、炒股、理财、偿还其他贷款等,扰乱了金融市场正常秩序。消费者违规将消费信贷获取的资金流向非消费领域终需承担相应后果,“以贷养贷”“以卡养卡”不可取。 四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一些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比如以默认同意、概括授权等方式获取授权;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违背消费者意愿将个人信息用于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以外的用途;不当获取消费者外部信息等。以上过度收集或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要了解消费信贷的有关政策和风险,防范过度信贷透支消费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合法权益。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将加强督促指导,持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按照《通知》要求,根据地方实际状况优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 (银保监会网站) 点评 当前,信用卡、小额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服务与各种消费场景深度绑定,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生活、减轻了即时的支付压力,但消费者若频繁、叠加使用消费信贷,易引发过度负债、征信受损等风险。消费者应合理发挥消费信贷产品的消费支持作用,养成良好的消费还款习惯,树立科学理性的负债观、消费观和理财观。 二、观点聚焦 (一)高培勇:以市场主体为重心 促进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深度融合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从宏观经济分析视域由“主动脉”伸展到“毛细血管”,到紧扣市场主体关切布局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再到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精准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着眼于从根上“浇水施肥”,透过这些既往通常被视为宏观要素、放在宏观层面加以研判的问题同作为微观基础的市场主体紧密对接、无缝对接的变化,可以十分清晰地发现,我国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的着力点和着重点越来越向微观基础层面转移和集聚。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部署,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深度融合。将微观政策置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及“稳定宏观经济”的语境之下,并且同宏观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一一对接,可以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仅是微观政策的发力点,而且是微观政策同其他各方面政策的交汇点,更是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深度融合的支撑点。 前瞻2022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可以预期,按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前提下,无论是“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还是“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无论是聚焦“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聚焦“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还是“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都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主体为重心,把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扎根于市场主体,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发力。 就此而言,以市场主体为重心,实现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深度融合,实乃一条契合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实情的必由之路。 (光明日报) (二)张明:政府应尽快通过多种措施稳定股市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近日指出,要充分警惕中概股、港股与A股继续集体下跌背后可能蕴含的风险:从短期来看,这可能加剧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抛售行为,导致市场流动性紧缩,甚至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如果股市继续下跌,上市公司再融资通道会被显著压缩,这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的后续实体投资。考虑到不少上市公司通过股票质押进行融资,股价下跌可能导致金融机构抽回贷款,上市公司可能因此遭遇集体违约的局面。此外,股价大幅下跌也会对各类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造成显著的资本损失;从中长期来看,中概股、港股与A股持续下跌将会损害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并显著挫伤企业家创业的积极性以及国内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事业。 中国政府通过如下七条措施来稳定股市:第一,由高层官员在公开场合就股市进行表态,声明中国股市基本面良好,不存在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从而稳定股市参与者预期;第二,由全国社保理事会、证金公司等入场购入股价已经非常合理的蓝筹股,以稳定股市大盘;第三,央行应尽快降准降息,向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撑;第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协同发力,向市场提振短期经济增长的信心;第五,本应“逆周期”操作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适当放松;第六,短期内不再加码进行行业调控,针对房地产行业的适当监管放松应该尽快落到实处,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其他房地产巨头出现集体违约的局面;第七,对通过北上资金进入我国股市投资的国际投资者进行充分沟通,尽量避免后者出现资金短期内大规模撤出的局面。中期内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对异常资本流动征收托宾税。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