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当前,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已经成为国家金融改革战略重点,也是现代化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实践中还有需进一步厘清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效率与结果。
2017-01-06
债权人委员会发力 助银行信用风险化解 通过债权人委员会来实现对企业的区别对待和有扶有控,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也可以有效地推动“三去一补”目标的实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
2017-01-06
正确认识去杠杆 我们的研究表明,危机冲击往往致杠杆率(债务占GDP比重)迅速攀升。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2000年IT泡沫破灭后,均导致了我国杠杆率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杠杆率的上升尤为明显。2008~2015年,中国经济整体(含金融机构)杠杆率由170%上升到249%,6年上升了近80个百分点。剔除金融机构部门,我国实体部门的杠杆率从2008年的157%上升到2015年的228%,7年上升了71个百分点。
2017-01-06
打通提高增长质量效益的“任督二脉” 2017 年,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要求我们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增长质量效益
2017-01-06
父母照护中的相机抉择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72辑发表了我的《低龄与高龄老人的合作与冲突》一文以后,责任编辑詹小洪邀我以“父母住进养老院以后”为题写个续篇。此间,父母和我们姊妹仨面临的紧迫问题,主要是生活状态变化中的适应与应急。这就催生了现在这篇《父母照护中的相机抉择》(《经济学家茶座》,总第73辑,2016年第3期)。   2016年3月,我在为老父母签约养护中心的那一刻就深切体会到,老龄化时代亟需匹配长期照料保险制度,以便分散单个家庭及个人承受的财务负担。以前做养老保险研究时就知晓,这一制度在德国被纳入社会保险,在美国则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出现。2016年11月初我去纽约开会,恰好遇到一位从事高龄慢性病患老人护理的朋友,交谈中了解到有关美国低收入病患老人照料的信息。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出资,通过医疗援助项目(Medcaid),为低收入病患老人提供了可谓无微不至的照料。据此,我为《茶座》第74辑撰写了一个短篇案例报告。11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组织青岛考察,我从一位副市长那里获知,青岛市已在人均两元的筹资水平上,建立了长期照料保险。可以设想,这一有益的尝试将会通过制度推广,惠及全国老龄人口。   一个在财务上可持续的社会照料保险,只能给付“经济型”的照料费用。如果受照料者及其家庭选择“舒适型”甚至“豪华型”,那就需要购买附加照料保险;或是自掏腰包,直接支付超出基本水平的费用。目前,中国的长期照料保险制度虽然还谈不上建立,养老服务市场却已蓬勃发展,而且出现了明显的市场细分,这就给了家庭和个人更多的选择余地。一位西大好友看了《合作与冲突》一文,专门找我来讨论“五零后”的养老问题。经历计划生育政策的“五零后”,不可能像自己的父母那般,进入高龄阶段会有多位子女照顾,因而不得不未雨绸缪。我俩在以下几点达成共识:第一,75岁就考虑进养老院,免得人到高龄连自办入院手续都困难。第二,好朋友结伴而去,方便社交。第三,先去苏杭一带的养老中心,争取获得性价比高于大都市的优质服务。第四,到衰老阶段回北京,住社区养护中心。原因是,她的孩子在京工作,我的亲朋好友也多在北京。第五,现在就开始,为选择机构养老做财务准备。   走出大都市养老,对家庭和个人而言都堪称最经济的选择。然而在以往的三十多年里,机会和人才源源不断地向大都市集中。老人为了追随子女,也不得不奔向大都市。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老人选择迁往都市边缘的养老机构。与异地养老相关的人口迁移,已成为常见现象。与此相伴的难题也随之而来,第一是医疗费用不便结报。例如,我母亲六月份的住院费用,是妹妹拿到咸阳办理报销手续的。报销比率大约相当于实际支出的1/3,所得报销款尚不及北京至西安的高铁往返票价。若非妹妹家居西安,我们注定会放弃报销的。第二,都市空巢老人的房产处置,与户籍捆绑的福利安排相冲突。在燕郊这家养护中心的京籍老人当中,有的由儿女代管原住房的出租事务;有的卖掉自己的住房,把户口迁到了亲戚家。倘若把户口迁入河北省地界的养护中心,他们就不能享受北京的老年优惠了。其实,无论他们怎样处置原住房,都既可充实自己的养老财务,又能为北京增加住房供给。市政府只消回应他们的需求,即可收获一石二鸟的成效,又何乐而不为呢?父母的一位邻居听说我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声音马上高起来:“你们能影响国家决策,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反映上去。户口这件事影响老年人的福利,给我们放在原来的社区派出所也行啊!”   当然,机构养老并非高龄老人唯一的选择。何种选择最优,取决于老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自身的财务和健康条件以及居住偏好。我在《德国高龄老人怎样生活》一文中(《经济学家茶座》第64辑)提到的Bergmann教授,人到百岁仍生活自理。2015年,他依然独自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还单独去往以色列,接受亲朋好友为他举办的百岁庆典呢!   朱玲:2016年12月11日
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