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监管资讯(2022年第20期)

2022年05月16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积极主动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稳定信贷总量。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宏观杠杆率会有所上升,但保持在合理区间。二是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带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机构减少收费,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三是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好“金融23条”,支持受困企业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灵活调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居民家庭、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信贷还款安排。 (人民银行网站) 点评 近期,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具有强大韧性和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二)证监会:开展民企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 5月11日,证监会表示,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的工作要求,交易所债券市场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专项支持计划”),以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日前,首单项目已落地。5月10日,晶科科技在上交所成功发行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乡村振兴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第一期)(以下简称“GC晶电01”),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绿色碳中和光伏电站项目。专项支持计划与金融机构联合为“GC晶电01”提供1亿元增信支持,助力企业债券融资5亿元。 (证监会网站) 点评 交易所利用市场组织者的优势,全链条推动解决投融资双方发行过程中的难点,打通堵点,支持民企成功发行公司债券,树立行业标杆,形成示范效应,对于凝聚各方合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 为进一步优化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防范投资风险,近期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共十七条,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一是拓宽可投资金融产品范围。将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债转股投资计划等纳入可投资金融产品范围,进一步完善保险资产配置结构。二是落实主体责任。明确保险资管公司受托投资金融产品,应当承担尽职调查、投资决策、投后管理等主动管理责任。取消对保险资金投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产品外部信用评级要求,引导机构落实风险管理主体责任。三是强化穿透监管要求。针对部分金融产品,要求保险机构依据产品基础资产的性质穿透具备相应投资管理能力,并按基础资产类别分别纳入相应投资比例进行管理,真实反映投资资产风险。四是规范投资单一资管产品行为。对于保险公司投资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和面向单一投资者发行的私募理财产品,要求完善投资管理人选聘标准和流程,审慎制定投资指引,维护资产安全。五是完善投后管理要求。要求保险机构明确投资金融产品投后管理责任,配备专业投后管理人员,定期跟踪投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相关风险。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通知》的发布实施,有利于更好满足保险资产多元化配置需要,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未来,银保监会还将持续完善监管政策体系,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观点聚焦 (一)胡滨:如何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法律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滨研究员指出,当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共六章四十八条,分为总则、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处置、法律责任和附则。草案基于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建立了一整套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及处置制度,压实了金融机构及其股东、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等各方主体的分工与职责,明确了处置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次序,细化了处置的措施和工具,规定了处置部门与人民法院的司法衔接,强化了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总体来看,《金融稳定法》的及时出台将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对于我国金融稳定法律体系的构建具有奠基意义。 从草案的结构设计来看,它在本质上是金融风险的处置法案,虽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但与将其作为统筹金融稳定法律体系基本法的预期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建议在草案的后续修订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草案虽然给出了金融稳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的职责,但在其权限范围、成员单位权利义务、决策机制与执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则较为笼统,建议对相关内容予以明确,以增强统筹协调机制的透明度和法制化,更为充分地发挥其统筹协调金融风险防范应对的职能。 第二,作为金融稳定的基本法,金融稳定法应对地方政府的具体金融稳定职责予以明确,为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职能提供上位法依据。目前虽然已经出台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但考虑到地方金融监管职能的重要性,仍建议金融稳定法作为上位法对于相关内容予以明确,以增强其权威性和执行效率。 第三,金融安全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作为金融稳定的基本法,金融稳定法应将其纳入,并作出原则性规定,使之与相关法律进行衔接。 (《银行家》) (二)张明:新发展阶段的金融安全与应对策略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近日指出,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至关重要。在“十四五”征程开启后,有必要深入了解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遵循“新老划断”的思路处置国内金融风险。一方面,要严控增量金融风险。新增的金融风险可能导致新老风险交叉性感染,从而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要重点关注影子银行、金融科技以及中小金融机构资本缺口等风险。另一方面,要推动存量风险的有序出清。当前我国金融的存量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的盲目扩张,房地产市场的野蛮发展以及地方债的无序增长等。这些风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要采用渐进、可控、审慎的手法进行处置。 其次,应该统筹国内国际两盘大棋,保持适当资本管制,以防止短期资本频繁大规模流动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加速开放的金融体系往往意味着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加剧,因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威胁我国金融安全。因此,为配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跨境传染,我国政府应保持适当的资本账户管制,为国内创造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 再次,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争夺更多金融话语权。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演进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不断挥动的“金融制裁”大棒告诉我们,西方掌握有金融权、话语权和货币权等,西强东弱仍然是长期的现实。为了保障我国金融安全,应该主动争取金融国际话语权,力争打破美元霸权。重要抓手之一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尤其是以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更多的大宗商品定价权。 最后,政府还应该积极制定预案以应对潜在危机的爆发。毕竟,金融危机无法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也难以预料。如果等到金融机构爆发风险再临时制定预案的话,既会显得措手不及,又很有可能错过最好的补救时机。相关政策预案需要关注金融危机的范围控制、危机应对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进行改革三个要点。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2年第20期)

2022年05月16日

一、近5000家P2P全部停业 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据央行官网,5月12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媒体问时提到,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立案查处了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了监管。陈雨露表示,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了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标志。第一,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第二,我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健;第三,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化解;第四,风险防控长效体制机制建设得到有力推进。陈雨露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风险防范化解和长效机制建设并重、金融风险处置和反腐追赃挽损并重、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改革创新发展并重,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和讯网) 二、净利扭亏、保费提升 渤海财险风险评级危机仍待解 渤海财险风险综合评级再起波澜。5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险企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发现,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一改去年四季度亏损态势,且保费的环比和同比双升,具体而言,一季度渤海财险净利润675.50万元,相较去年四季度的净亏损3162.04万元扭亏为盈。与此同时,在保险业务收入方面,今年一季度渤海财险保险业务收入为8.09亿元,相较去年四季度的7.38亿元环比增加约10%,相较2020年一季度的7.56亿元同比增加约7%。风险评级方面,2019年四季度,渤海财险风险综合评级由合格的B级降为不合格的C级,至2020年二季度回升为B级。然而,好景不长,该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于去年四季度又回落至C级,其过程可谓“跌宕起伏”。业内人士认为,渤海财险的风险评级和偿付能力双承压,或与其流动性风险增加及快速展业有关;而要维持公司业绩增长的持久性,或需要继续多元化、差异化发展非车险业务。(北京商报) 三、银行保险机构再迎专项整治 严防大股东操纵掏空风险 据悉,2022年银行保险机构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工作已于近日启动。此次专项工作目标强调,持续查处股权和关联交易高风险问题,加强穿透监管,严防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掏空金融机构风险。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是银保监会持续部署开展的工作。银保监会2019年全面排查相关的突出问题和风险,2020年开展专项整治“回头看”,两年共清退违法违规股东2600多个。银保监会去年已表示,要持续加强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监管,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常态化。根据相关工作安排,此次要持续对股权和关联交易的重点问题进行查处。其中,股权问题涉及大股东违规质押、股权嵌套、股权代持等,共计15个重点问题,其中既有共性问题,也有分别针对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的重点问题。关联交易问题涉及通过信贷、债券、贴现等手段违规套取资金输送利益、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掏空机构等共计9点,其中,保险公司有单独要自查的关联交易重点问题。(证券时报网) 四、两家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遭证监会立案调查 5月10日晚间,沙钢股份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控股股东沙钢集团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由于沙钢集团存在隐瞒其与锦麟丰泰的一致行动关系,导致沙钢股份2019年及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等情况,沙钢集团被证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250万元罚款,相关涉事人员也被处罚。值得注意的是,沙钢股份虽然业绩大幅上升,但股价早已腰斩。2020年11月份以来,沙钢股份一直处于震荡下跌的态势。截至目前,该股已经累计跌超71%。目前该股报4.73元,总市值为104.38亿元。无独有偶,合众思壮也公告称,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该公司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445.75万元,上年同期净亏损7389.02万元,扭亏为盈;营业收入4.64亿元,同比增长22.81%。截至目前,该股有4.2万户股东。股价报6元/股,总市值为44.42亿元。(中国基金报) 五、虚拟货币市场风暴来袭 “币圈茅台”LUNA暴跌99% 5月12日,虚拟货币市场上演超级大风暴,一度被币圈玩家称为“币圈茅台”的LUNA币狂泻逾99%,这一最高曾达119.5美元的加密货币,最新价已不足3美分,数百亿美元财富几近归零。与此同时,数十只有成交量的虚拟货币跌幅达到或超过90%。比特币和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同样暴跌,跌幅一度达到10%和20%以上。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Coinbase创始人布莱恩·阿姆斯特朗财富已经蒸发约83%,降至23亿美元。币安首席执行官赵长鹏个人财富由960亿美元缩减至116亿美元,蒸发幅度近90%。据外媒报道,虚拟货币崩盘,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一种名为 TerraUSD 的虚拟货币。分析人士认为,从根本的原因来看,可能还是与美元指数最近持续走高,美元流通性趋于紧缩有关。由于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股票市场最近持续大跌。而整个市场的结构性品种比较丰富且复杂,一些投资人可能使用虚拟货币作为抵押物,或者在其投资组合里配置了虚拟货币。随着股市杀跌,虚拟货币存在被突然抛售的可能。(券商中国)
全 文ALL

[NIFD季报】宏观政策亟需发力以破微观主体困局——2022Q1国内宏观经济

2022年05月16日

今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国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1~2月份,我国多项经济指标呈现积极回暖迹象,但2月末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显现,3月份的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高频数据显示4月份经济总体仍在继续走弱。一是需求收缩的状况仍在持续;二是PPI回落放缓、CPI涨幅有所增加,较大剪刀差仍在;三是预期转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 从近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形势看,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步伐加快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造成的外部需求收缩,叠加东南亚国家制造业产能恢复和疫情对我国供应链的短期扰动将制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在外贸出口增速可能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工业生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将趋于下行,同时疫情对消费复苏形成了较严重的扰动,这些因素均增加了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如果二季度我国GDP增速处在3.0%~4.1%区间,那么下半年GDP增速要达到6.9%~6.5%左右,才能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5%左右的目标。 实际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是大量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宏观环境中,基于自身优化决策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这些微观主体通常将宏观环境当作外生给定,认为自身的行为难以改变整个宏观环境,那么在经济遭受较大负面冲击的情况下,微观主体基于不利的宏观环境做出的决策可能形成一种负反馈机制,使经济面临大幅波动的局面。政府干预才是打破微观主体困局的决定性力量。与凯恩斯所处时代不同,在市场有更多资产配置方式、金融市场开放度也大幅提高的当下,一国“流动性陷阱”可能在利率较高的情况下就已经形成。在此情况下,必须实行财政扩张先行带动企业预期收益提升和居民收入增长,以打破微观主体面临的困境,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货币政策则应做好配合并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在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冲击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需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效管控重点风险,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一是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带动市场主体预期收益提升和居民收入增长,扭转微观主体预期转弱的局面;二是应防范资产价格快速下跌可能带来的风险,防止形成“金融加速器”效应;三是注重用好结构性政策,提高宏观政策效能。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经济增长下行风险上升,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2022Q1中国财政运行

2022年05月15日

2022年一季度,受经济增长放缓和基数效应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减少。财政支出靠前发力,一季度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同比增长幅度超过2020年和2021年的增幅,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大幅回升。财政收支逆差同比扩大,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加快。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量大于再融资债券。 我国财政收支面临一些潜在风险:美欧经济滞胀风险加大,使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面临两难选择,如果美联储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经济可能进入衰退。受新一轮疫情冲击,外加欧美经济滞胀预期加重、俄乌冲突长期化等因素,导致国内企业家投资信心波动,消费预期疲软,出口增长放缓,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目前我国疫情出现多点散发和局部地区爆发,区域经济增长分化。俄乌冲突处于胶着状态,中美技术脱钩加快,部分外资企业撤出中国大陆,外资流入减少。美联储加息预期叠加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加大。从三年平均增速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长仍比较乏力。地方财政收支分化,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受房地产市场制约。 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财政政策需要适应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主动调整,有效扩大内需,控制债务风险,畅通内部经济循环;促进形成以内部循环为主,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15期,总第76期)

2022年05月14日

IMF 滞胀难以再现 IMF研究部高级研究员瓦尔克斯撰文指出,目前全球经济情况要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情况。 俄乌冲突及对俄罗斯的制裁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溢出效应,特别是对能源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作为全球石油价格的基准,布伦特原油从俄乌冲突爆发前100美元左右飙升至130美元。一些观点认为,目前的经济状况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地缘政治导致化石能源价格飙升时的情况相似。然而,文章指出,因为三方面因素,目前的情况要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世界对石油的依赖有所降低,减轻了潜在的能源冲击。第二,目前根据通胀情况自动上浮工人工资的机制并不常见。相较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工资造成的价格压力有所较少。第三,目前央行更加独立,且货币政策具有更强的可信度。 基于这些原因,尽管《四月世界经济前景》降低了预测的经济指标,但IMF依旧预期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接近于疫情前平均水平(3.5%)。但是,对于特别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欧洲地区来说,实际经济增速可能会慢于预期,通胀率也可能会高于预期。[1] BIS 对发达经济体工资-价格螺旋的分析 BIS货币经济部首席经济学家布瓦塞等撰文,讨论了发达经济体的工资-价格螺旋风险。2021年,通胀率上升至几十年未见的水平,且涉及部门十分广泛。在此之上,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通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的可能性是央行目前面临的重要困扰之一。 一些迹象显示,目前的经济环境很难导致该螺旋的出现。总体来看,工资上涨和通胀的相关性处于历史最低点,虽然近期略有上涨。工会力量下降使得工人议价能力减弱,加之工资跟随通胀自动调整的机制也不再普遍,工资端的推动力远不如从前。但企业的利润上升至历史高点,这反映出企业具有较高的定价能力。在疫情前的低通胀环境中,高定价能力能够弱化工资与物价之间的传导关系,但在高通胀环境下,价格的增长对企业的定价决策影响将更明显,企业高定价能力可能会助长通胀。除此之外,发达经济体对于中期通胀的预期上升也加大了工资-价格螺旋发生的可能性。 目前看,发达经济体工资的增长压力不太可能外溢。美国的工资增长主要集中在休闲业、酒店业及零售业,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些部门的工资增长一般十分短暂,且对其他部门工资的影响十分有限。欧元区的工资压力则主要集中在增加最低工资及公共部门工资的诉求。目前,在大部分国家中,该诉求的实际影响较小,且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这种情况的外溢效应也较小,很难导致工资-价格螺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经验都是在低通胀环境下观测到的。具体在高通胀情况下是否如此仍需进一步讨论。[2] 美联储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报告 美联储于5月4日发布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报告。报告表示,尽管一季度整体经济活动有所下降,但家庭支出和企业固定投资依旧保持强劲。近几个月来,就业岗位增长强劲,通胀水平依旧很高。而俄乌冲突及中国的疫情更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FOMC致力于保持2%的长期通货膨胀率,并实现充分就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FOMC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提高到0.75%-1%,并且预期利率目标持续提高与经济运行的态势契合。[3]除此之外,FOMC还将从6月1日开始,通过可预期地调整到期债券再投资,减持国债、机构债务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国债减持上限将被设置为每月300亿美元,并将在三个月后提高至每月600亿美元。这一上限包括国债票据;如果到期票据少于月度上限,那么月度上限还将包括短期国库券。机构债务及MBS的最初月度上限则为175亿美元,并将在三个月后增加至350亿美元。长期来看,FOMC希望将证券持有量保持在充裕的储备制度中高效、有效地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4] 欧央行 欧元区经济前景分析 欧央行执委会成员莱恩于5月5日发表演讲,对欧元区经济情况及货币政策进行了讨论。 2021年第四季度及2022年第一季度环比增长率仅为0.3%及0.2%,主要反映出高能源价格、疫情防控措施、全球供应链瓶颈及俄乌冲突这四个方面的冲击。尽管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放松,未来几个月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有所增强,但其他因素依旧对欧元区经济活动带来负面的冲击。劳动力市场恢复不平衡:公共部门就业情况已经超出疫情前水平,工业及建筑业达到疫情前水平,而服务业依旧低于疫情前水平。 通胀方面,2022年4月,能源价格同比上涨了40%。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价格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物价上行压力,这包括食品行业、手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其他抑制经济活动的因素也带来了价格上行压力。除此之外,由于劳动力市场总体恢复,但过去几个月,预期外的通胀对实际工资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名义工资的调整过程也将使近期通胀动态更加复杂。即使将来调整完成,也必须重新评估当前阶段的高通胀是否永久性地改变了通胀预期,从而改变了未来长期的通胀动态。 货币政策方面,2022年年初,收益率曲线出现了明显变化,反映出目前高度不确定环境下风险溢价的重新定价,也反映出市场参与者预期欧央行利率前瞻指引标准接近实现,且根据中期通胀前景来看,政策利率将会逐渐正常化。由于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的时间点十分不确定,所以欧央行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政策口径也将继续基于经济运行数据,并反映出欧央行对前景的判断。[5]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Nico Valckx, “Lower Oil Reliance Insulates World from 1970s-Style Crude Shock,” https://blogs.imf.org/2022/05/05/lower-oil-reliance-insulates-world-from-1970s-style-crude-shock/ [2] Frederic Boissay, Fiorella De Fiore, Deniz Igan, Albert Pierres Tejada, Daniel Rees, “Are Major Advanced Economies on the Verge of a Wage-Price Spiral?”, https://www.bis.org/publ/bisbull53.htm [3] Federal Reserve, “Federal Reserve Issues FOMC Statemen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releases/monetary20220504a.htm [4] Federal Reserve, “Plans for Reducing the Size of the Federal Reserve’s Balance Shee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releases/monetary20220504b.htm [5] Phillip R. Lane, “The Euro Area Outlook: Some Analytical Considerations,”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key/date/2022/html/ecb.sp220505~dcbd30ecb6.en.html
全 文ALL

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背景下的新兴市场跨境资金流动

2022年05月09日

全 文ALL

强化内控管理,完善银行理财子公司治理体系

2022年05月09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金融稳定法制建设跃升,金融数字化转型加速深化——2022Q1中国金融监管

2022年05月13日

2022年第一季度,受新冠疫情持续冲击、国际地缘冲突等影响,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为了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金融监管当局注重金融稳定法制建设,着力构建维护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框架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规划引领强化,金融数字化转型将深化;金融标准化发展统筹推进,标准化活动将为金融发展提供更强规范;金融机构关联交易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风险得到重点关注;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疫情反复与俄乌冲突对股市产生较大扰动——2022Q1股票市场

2022年05月12日

受俄乌冲突和美联储加息等影响,全球主要股指均出现下跌。 A股市场本季度弱于全球其他主要股市,主要股指均下跌超过10%。房地产板块逆势走强,与我们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预测的结论基本一致。 导致第一季度A股市场下跌的主要因素有: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缩;国内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确立,货币政策的扩张受到阻碍;前期基金抱团式投资难以为继,高估值的股票出现估值回归;新股发行加速,壳价值开始贬值;在国内外监管政策的影响下,中概股走弱,拖累了国内的科技股。 稳定股市的前提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在注册制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小市值的股票将面临估值压力。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政策紧缩与供给冲击的叠加——2022Q1全球金融市场

2022年05月11日

在疫情持续和通胀上升的情况下,2022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同时,俄乌冲突使得增长放缓和通胀提速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收益率曲线呈现明显上行态势。其中,美国国债利率快速上行,加之对未来多次加息预期的强化以及对长期通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预期,美国2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利率一度出现倒挂,但这尚不能成为判断美国即将步入衰退的充分条件;日本央行坚持宽松立场,通胀回升和日元贬值导致资本外压力使得10年期国债利率曾短暂超越0.25%的央行控制上限;欧元区经济在通胀持续创新高的情况下,10年期公债收益率终于在年初转正并保持上行趋势。 在美国加快收紧政策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的前景更加不确定。一是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通胀高企和公共债务大幅上升的问题;二是新兴市场的复苏尚不稳健;三是俄乌冲突使得企业信心和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对资产价格形成压力。若金融环境进一步趋紧,新兴经济体可能会陷入经济增长放缓和脆弱性上升的负反馈循环。 2022年一季度,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快速收窄,10年期与2年期国债甚至出现2011年以来的首次倒挂。接下来,随着中美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持续分化,中美国债利率倒挂或将持续。金融市场将在截然不同的利差环境下寻找新的平衡。 收益率曲线的斜率(期限利差)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利率预期和期限收益(持有长债相对于短债的超额收益)。2022年第一季度,持5.5年期中国国债收益最高,相对于持有3个月国债的超额收益为1.94%。 数字资产已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季度的价格走势再次凸显了加密货币风险资产而非货币属性。美联储首次发布数字美元讨论文件,新赛道的“美元化”端倪已现。俄乌冲突这一极端事件给观察加密资产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捐赠与空投、黑市与反制裁、制裁与中心化、接纳与监管,这些概念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证实或证伪。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