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循环要创造多层次的就业机会

2020年09月18日 刘晓春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然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我们提起就业机会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的数量,但从我这些年的观察来看,光讲数量远远不够。因为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都不同,实际上对就业岗位有各自的诉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应该也包括了对就业需求的满足问题。 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劳动人口中文盲的比例已经很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已经不再仅是满足养家糊口,还关注个人的职业规划,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发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可能要考虑这一需求。有了这样的需求,经济的发展能否提供适合人口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就业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全 文ALL

杨涛:央行数字货币面向零售端 “更多想替代一点M0”

2020年09月06日 杨涛

“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于2020年9月5日-9月6日在北京举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出席并演讲。
全 文ALL

金融新基建新在三个方面

2020年09月06日 杨涛

第三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第二日,论坛围绕“后疫情时代的财富管理”这一主题展开,邀请海内外学界、业界人士,从中观、宏观的角度着眼于金融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以及消费端的迫切需求,深入观察财富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信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认为新金融基础设施有三个“新”:第一个“新”,新的技术;第二个“新”,新的制度;第三个“新”,新的环境。 杨涛强调,金融新基建,并不是像有些朋友关注那些更多谈金融如何支持经济的新基建,而是说金融自身谈论新基建就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全 文ALL

李扬:发展双循环格局中国金融业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调结构?

2020年09月06日 李扬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侯润芳)近期,“双循环”引发各界的热议。构建双循环格局,中国金融业面临哪些问题,要如何调结构? 在今日举行的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在谈到这一话题时给出了四方面的建议。其中包括:要完善金融机构体系,调整金融结构体系;调整上市公司结构;调整债券结构;通过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制度来全面改造我们的金融业。
全 文ALL

推进中国金融治理与改革

2020年09月01日 胡滨

新华网北京8月31日电 在29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滨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金融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基础支撑作用,但目前金融体系治理中存在资本市场治理短板明显、综合经营的监管体系待深化等问题,并提出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等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及建议。
全 文ALL

中美摩擦向金融领域靠近......看看中国金融业应该怎么做?

2020年08月09日 李扬

“最近中美摩擦逐渐在升级,并且摩擦逐渐从贸易领域向金融领域靠近。面对这咄咄逼人的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改革、深化改革。我们认为,结合中美金融实力比较来讨论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将更具针对性。”8月6日,在《NIFD季报》(以下简称“报告”)系列发布线上直播中,《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如是说。
全 文ALL

经济高质量转型与非经济因素参与的“正反馈”机制建立

2020年07月05日 张平

在新冠疫情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现缓迹,而疫情加速了这个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教授认为,若取法得当,增速放缓可能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疫情使得人们对中国过去的经济模式有了更多反思:一方面,过去经济增长没把各种自然损耗计入其中,事实上这里面的负成本很高,理应纳入未来增长的总体考量中。另一方面,过去靠经济增长解决所有问题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向未来,城市化和社会福利转型,都需要把过去被经济增长掩盖的、却事关人的发展的非经济因素——政治、文化、法律、大众参与性等纳入其中,通过调适、优化这些因素而推动制度变革,促成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正反馈机制”。基于这些认识,最重要的转型方向有三:(1)借助转型之机,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综合考量经济增长成本,优化经济增长模式;(2)经济一定要适时重启,不重启,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要做到这些,须进一步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核心在于通过社会福利建设,提高消费能力和人力资本,推动创新,对经济进行有效补充。 2020年6月12日至13日,修远基金会、《文化纵横》杂志社共同举办 “疫情危机与未来形势演变及中国思想理论界面临的任务”研讨会,邀请了基金会理事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界的代表性学者,围绕疫情危机的演变趋势,未来几年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走势,以及中国思想界的理论创新任务等议题,展开充分研讨。本文是张平先生在会上发言的文字整理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