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季报】紧缩对需求的抑制愈发显现,通胀尚未远离——2023Q3全球金融市场

2023年11月10日 胡志浩

2023年第三季度,主要经济体国债利率普遍上行,但背后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美国经济增速超预期以及美债供需失衡驱动美债中长期利率快速上行,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于10月中旬突破5%,创近16年新高。此轮加息周期中,美国“紧货币、宽财政”政策组合力求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仍能对需求形成一定支撑,叠加劳动参与率提升不断修复供给缺口,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软着陆”预期有所强化。然而,随着劳动参与率进一步提升面临瓶颈,叠加紧货币的滞后效应和累计效应愈发显现,美国经济前景更有可能面临的是温和“滞涨”;日本央行边际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国债利率上行空间逐渐打开。但在日本尚未确保实现稳定通胀之前,判定日本货币政策转向为时尚早;欧元区延续持续紧缩政策驱动欧债利率上行,在欧元区经济通胀明显下行且经济面临停滞甚至衰退风险的背景下,未来欧央行继续加息可能性大为降低。 2023年第三季度,美元延续强势,其他主要货币兑美元普遍贬值。美日与美欧利差驱动美元指数明显上涨,季度内上涨2.72%至106.79。未来,其他货币兑美元贬值压力将得到缓解;然而,在美国经济基本面表现仍好于日欧,且利差尚未逆转的前提下,预计美元指数仍将处于较高位置。 2023年第三季度,在高利率冲击下,全球主要股市止涨转跌。但从前三季度整体来看,全球主要股市仍整体上涨,发达市场表现优于新兴经济体,而沪深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大幅下跌,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现垫底。在经历第三季度一定幅度下跌后,当前美股估值水平仍然不低,随着美国继续保持高利率,若当前强劲的经济表现出现停滞压力,美股存在一定回调风险。 展望2023年第四季度,在黄金与美元利率负相关关系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叠加央行购金与地缘政治冲击,预计即使美元汇率继续保持高位,黄金短期内也易升难降。石油需求整体走弱,这将施压油价,但考虑到沙特和俄罗斯维持减产,美国产量增长缓慢,四季度原油供给偏紧预期依然存在,油价可能高位震荡运行,同时需要关注巴以冲突升级风险对油价造成的扰动。铜矿供给较为宽松,需求则边际走弱,价格存在下行压力。铁矿石供给整体偏强,内外需均存在回落可能,价格中枢大概率下行。大豆和玉米仍将由供给主导,二者供给面都存在宽松预期,价格有向下压力。 2023年第三季度至今,大多数加密资产缺乏新叙事,价格整体呈现下行趋势。10月以来,受益于美国可能批准比特币现货ETF预期和避险需求,比特币“逆市”上涨25.74%。 2023年9月7日,FSB与IMF共同发布加密资产监管报告,围绕宏观经济风险、财政风险、金融稳定风险和其他风险提出了政策和监管建议。2023年8月15日,新加坡金管局发布稳定币监管框架,明确了监管适用的稳定币要求、发行人资质、储备资产管理和托管等规定。作为全球首先将稳定币纳入正规监管的司法辖区,新加坡并未将人民币囊括在允许的挂钩货币之内,这可能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一定掣肘。对此,可以积极推动中国香港包容性监管框架落地,同时,可以考虑将内地加密资产全面禁令转向有针对性的限制与完善监管框架的有机结合。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金融监管持续深化,重点风险有所缓释——2023Q3中国金融监管

2023年11月08日 郑联盛

2023年3季度,宏观经济整体呈现边际改善的态势。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金融管理部门强化风险应对,不断深化监管框架,保持金融系统整体稳定。一方面,多项监管改革持续深化。一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再评估完成,延续分区的差异化监管框架。二是私募基金关键法规经十年立法终落地,规范发展的法制基础进一步夯实。三是偿付能力监管标准优化,中小型保险公司面临更具弹性的监管标准。另一方面,重点领域风险应对加强,房地产市场有所复苏,地方政府债务处置取得实质进展,但是,房地产企业风险仍在发酵,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仍任重道远。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经济复苏几何——2023Q3中国宏观金融

2023年11月07日 殷剑峰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体将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持续滞胀,今明两年全球通胀仍将维持高位,二是经济体之间周期错位,除了美国,其他国家远未追平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与主要经济体的周期错位更加明显,具体体现为复苏错位、通胀错位和利率错位,导致我国面临外需疲软、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下降、货币政策空间受限等多重挑战。不过,主要掣肘还是内需疲软。 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有三个特征,其一是经济底部基本确立,其二是总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压力犹存,其三是三产的需求修复好于二产。三驾马车中,消费和外贸边际改善,但是,消费的疤痕效应依然存在,外贸仍面临海外需求疲软、美元升值、地缘冲突等压力。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疲软,房地产投资是主要拖累。金融数据方面也印证消费边际回暖,不过私人部门信心仍显不足,体现为企业债券融资萎缩、居民房贷疲软,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投资效率不高,以及货币活性依然较低、居民定期存款高增。 我国CPI 与PPI 从2012 年8 月之后由共周期转向脱钩,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效率降低。在后人口红利时期,依赖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失灵,投资既无法创造新的就业,也难以产生新的收入,导致CPI 和PPI 关系断裂。其实,私人部门早已认识到这点,从2015 年之后,城投企业便代替私人部门,成为加杠杆的主体,导致包含城投在内的地方政府杠杆率大幅攀升,投资效率进一步降低,债务风险快速积蓄。 综合而言,结论有两个:一是第三季度经济周期底部基本确立,起底回升概率很大;二是中长期依然面临的是结构问题,需要从出口导向、投资驱动转向消费主导、创新驱动。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43期

2023年11月06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四方面着力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发布专栏文章《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 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称,将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统筹运用总量和结构、数量和价格工具,加大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助力实现稳经济、调结构、稳物价的平衡,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总量上,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在结构上,提升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效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以及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在价格上,平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作用,保持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传导上,协同发挥政策合力疏通传导效率。坚持系统思维,加强货币与财政、产业、监管等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沟通联动,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共同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人民银行) 点评 作为少数几个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货币政策近年来虽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稳健的基调一直保持不变。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二)证监会:完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11月3日,证监会修订《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以下简称《计算标准》),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近年来,证监会不断健全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督促证券公司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夯实内控合规基础。 2020年1月份,证监会修订发布现行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证券行业抗风险能力稳步提升,风险覆盖率、资本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四项核心风险控制指标长期维持在监管标准的1.5倍-2.5倍水平,行业持续稳健发展,没有发生重大风险事件。 在充分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证券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证监会对《计算标准》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促进功能发挥,突出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对证券公司开展做市、资产管理、参与公募REITs等业务的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予以优化,进一步引导证券公司在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发力,充分发挥长期价值投资、服务实体经济融资、服务居民财富管理、活跃资本市场等作用。二是强化分类监管,拓展优质证券公司资本空间。适当调整连续三年分类评价居前的证券公司的风险资本准备调整系数和表内外资产总额折算系数,推动试点内部模型法等风险计量高级方法,支持合规稳健的优质证券公司适度拓展资本空间,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做优做强。三是突出风险管理,切实提升风控指标的有效性。根据业务风险特征和期限匹配性,合理完善计算标准,细化不同期限资产的所需稳定资金,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指标的科学性。对场外衍生品等适当提高计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有效性,维护市场稳健运行。 (证监会) 点评 本次修订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主要体现四方面的监管导向:一是促进功能发挥,引导证券公司优化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二是扶优限劣、分类监管。适当拓展优质证券公司资本空间,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市场稳定的压舱石。三是全面加强监管。四是夯实风控基础,通过风控指标计算标准的修订,引导证券公司主动加强风险管理。 (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为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1月1日对外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推动银行强化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办法构建了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按照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其中,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规模较小、跨境业务较少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第三档主要是规模更小且无跨境业务的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要求,引导其聚焦县域和小微金融服务。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点评 差异化资本监管不降低资本要求,在保持银行业整体稳健的前提下,激发中小银行的金融活水作用,减轻银行合规成本。 二、观点聚焦 (一)陈彦斌:明年我国经济增速在理想情况下可达到5.5%左右 近日,《2023年前三季度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与宏观政策展望》发布会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指出,理想情况下,2024年经济增速可达到5.5%左右。这一目标处于潜在增速与潜在增速合理水平之间,通过改善结构层面的问题并加强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是可以实现的。不过考虑到全球经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将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5%以上”更为合适。 (每日经济新闻) (二)张明: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国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近日指出, 首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为未来五年的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划了重点。这次会议格外强调两根主线,一是坚持金融应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二是强调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和多措并举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就要解决好过去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的脱实入虚、金融空转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等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加强金融监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内结构性改革和对外高水平开放来提高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 (《21世纪经济报道》)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45期

2023年11月06日

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划定金融风险重要领域 10月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会议强调,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着重明确了中小金融机构、地方债务、房地产金融、汇率等四个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化解焦点。这延续了2017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的“强监管”政策基调,旨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无序发展,已出台相关办法并发放新的金融控股牌照,将原先游离在监管之外、实际上已形成金融控股公司的机构纳入到了监管当中,消除了监管空白和真空地带。此外,此次会议中还强调,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合理引导预期,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新京报) 二、保险业“百万罚单”频现 监管剑指违规“重灾区”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出一张“百万级”罚单。因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报送监管部门的标准化数据报表不真实、报送监管部门的关联方和关联交易信息不真实,被罚款280万元,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同时对上述违法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时任英大泰和人寿副总经理夏某,时任英大泰和人寿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首席风险官靳某等四人分别处以警告并罚款7万元的行政处罚。记者注意到,这是保险业继中路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收到198万元“罚单”后又一张“百万级”罚单。统计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各类主管机关对保险公司的违规行为作出约500次处罚,合计处罚金额超亿元。业内专家表示,监管部门从重处罚一些存在违规违法问题的经营机构,属于常规动作,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等。(经济参考报) 三、5000万元理财产品逾期兑付 双成药业“踩雷”中融信托 近日,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风险提示公告显示,公司使用闲置自有资金3000万元购买的中融国际信托理财产品逾期兑付。而这并不是双成药业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踩雷”,此前,在今年9月,双成药业公告披露,公司使用闲置自有资金2000万元购买的部分理财产品遭遇逾期兑付,投资对象是中融国际信托同一理财产品。双成药业在2022年度的净利润是901.24万元,5000万元对其而言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双成药业表示,目前,公司经营正常,该事项不影响公司持续运营及日常经营资金需求。公司将密切关注该信托产品的相关进展情况,继续督促受托人尽快兑付投资本金及收益,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华夏时报) 四、高新发展股票交易异常波动 累计涨幅达185.30% 11月2日,高新发展发布异动公告,自2023年10月19日至11月2日期间,公司股票历经11个交易日收盘价格连续涨停,累计涨幅达185.30%,远超同期申万建筑装饰指数及深证A指数的涨幅,市场情绪过热。此外,公司股票的静态市盈率高达82.45倍,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可实现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交易风险,理性决策,审慎投资。报告中同时提到,公司股票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风险,股票换手率为45.65%,股价严重偏离同行业上市公司合理估值。公司强调,鉴于股票价格短期波动幅度较大,投资者应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最后,高新发展公司提到,公司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四川华鲲振宇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70.00%的股权。报道中公告,此交易可望构成关联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其是否能获得审批,以及最终的批准时间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应充分了解风险,审慎投资。(金融界) 五、美国大银行公布业绩 华尔街警告未来盈利风险 近日,美股上市公司三季度财报季已开启,一些大型银行也率先披露了业绩。截至目前,“华尔街六大行”整体业绩情况好于预期,为本次财报季带来了“开门红”。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业绩整体胜预期,但多家华尔街大型银行在其未来盈利预测方面,都较为悲观。摩根大通三季度业绩亮眼,但其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依然认为当下可能是“几十年来最危险的时刻”。Dimon警告道,俄乌冲突和中东冲突,可能会对能源和粮食市场、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关系产生深远影响。Dimon还表示,虽然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总体保持健康,但消费者正在耗尽他们的现金储蓄。而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政府债务水平高、财政赤字直逼和平时期最高水平等因素,增加了通胀率升高和利率进一步上升的风险。目前华尔街普遍预计,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第三季度每股盈利将实现4%的同比增长。但根据FactSet的数据显示,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第三季度每股盈利料将下降0.3%,为连续第四个季度的下降。(中国基金报)
全 文ALL

【NIFD季报】基本面多空交织,长端下行可能尚存——2023Q3债券市场

2023年11月01日 彭兴韵

2023年三季度,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回落放缓。美国通胀由跌转升,较二季度末上涨0.7个百分点,非农数据“爆表”下四季度加息预期升温,资产定价之锚——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连创新高。欧元区三季度仍连续选择加息,经济大幅放缓背景下通胀控制仍有较长的路需要走。自2023年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屡创新低,宽松货币政策承压,9月末日本央行会议仍选择维持当前货币政策。 在二季度边际改善的基础之上,我国三季度经济企稳趋势初步显现。服务消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但恢复基础仍不稳固,短期内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相较于居民消费端的复苏,本轮经济复苏仍将由政府主导。7月以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等各项稳增长措施陆续出台。8月,国内社会融资和信贷规模增速比上月显著回升,消费、工业、制造业投资等指标增速均较上月有所加快。9月,社融规模同比多增5789亿元,长期贷款修复明显。制造业PMI于三季度季末重返枯荣线上方,但新订单指标对其拉动效果有限,核心CPI、PPI环比皆有回升。在内外需求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四季度国内经济的企稳,既离不开财政政策的发力、也需要货币政策维持宽松态势。 债券市场三季度国债及地方债发行放量提速,信用债净融资有所改善。8月以来,国债收益率止跌回升,流动性提升,市场类金融机构增持国债明显。违约方面,仍以房地产企业为主,展期债券规模有所回落。三季度房地产政策放松政策加码,频次翻番,销售回升仍需时日。“民营经济28条”意在扩大民营企业央地合作增信模式,修复市场信心,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融资回暖。混合性科创票据发行,引导债券投资人参与科技型企业成长,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境外机构人民币债券减持放缓波动加剧,但中美利差持续加深背景下仍有下滑压力。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42期

2023年10月30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总局制定了《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正式发布。 《办法》共四条二十项,包括总则、评估流程与方法、评估指标和附则。主要内容:一是明确参评保险公司范围。包括我国资产规模排名前10位的保险集团公司、人身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及上一年度被认定为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机构。二是明确评估指标和权重。包括规模、关联度、资产变现和可替代性4个维度共计13项评估指标,4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20%、30%、30%和20%。三是明确具体评估流程。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每两年根据参评保险公司相关评估指标数据,计算各家保险公司加权平均分数,得分达到或超过1000分的保险公司将被认定为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将联合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将根据《办法》,共同做好我国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认定工作,制定附加监管规定,发挥好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合力,促进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更好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业行业集中度较高。大型保险集团规模大、结构和业务复杂性高、涉众面广,发挥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功能,坚持稳健经营十分重要。《办法》立足我国保险业发展实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认定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方法、流程和标准。《办法》的发布实施,将评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范围从银行进一步拓展到保险领域,为实施差异化监管打好基础,有助于强化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监管,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 (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10月25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相关业务要求,进一步扩大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机构范围。 《通知》共三十三条,主要包括:一是明确保险公司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所有者权益、偿付能力充足率、责任准备金覆盖率等要求。二是规范产品设计,对积累期和领取期、领取转换表、保险责任、现金价值等作出规定,并对保险条款和费率统一实行备案管理。三是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账户管理。四是明确保险公司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宣传和销售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五是规范保险公司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信息披露要求等。 金融监管总局将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稳步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更好地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资金长期锁定,专门用于个人养老保障的保险产品,具有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等特点,为人民群众长期积累“养老钱”提供了新的选择。《通知》的发布,有助于支持符合要求的人身保险公司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督促人身保险公司持续提高专业能力,强化业务监管,实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长期稳健发展。 (三)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4号——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申请文件》 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4号——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申请文件》(以下简称《24号准则》)。 《管理办法》修订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要求,将企业债券纳入《管理办法》规制范围,更好促进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协同发展。二是强化防假打假要求,压实发行人作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完善证监会系统开展现场检查的机制。三是强化募集资金监管,进一步完善募集资金信息披露有关要求,提高信息披露针对性。四是强化对非市场化发行的监管,明确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不得参与非市场化发行。五是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2023年修订),不再将主承销商和证券服务机构及其有关人员被立案调查列为应当中止审核注册的情形,进一步提升行政许可实施规范性。 《24号准则》修订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债券募集资金投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要求提供募投项目土地、环评、规划等合规合法性文件,强化募投项目合规性。二是明确部分债券发行人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发行人最近一年资产清单及相关说明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各证券交易所、中国结算、证券业协会等持续做好企业债券全链条监管和服务工作,会同有关方面强化跨市场监管协同,以改革促发展、以监管促规范,进一步深化债券市场功能,更好发挥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支持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建设的作用。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管理办法》和《24号准则》的发布实施,有利于完善公司(企业)债券制度规则体系,进一步夯实债券市场防假打假、强化募集资金监管、防范非市场化发行的制度基础,更好为企业债券过渡期后转常规运行、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预计今年我国经常账户保持合理规模顺差 10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预计今年我国经常账户仍将保持合理规模顺差,继续体现对外贸易发展韧性以及涉外经济稳健性。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463亿美元,与同期GDP之比为1.7%,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初步统计,7-8月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50亿美元左右,预计第三季度经常账户顺差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服务贸易稳步恢复,跨境旅行以及相关支出有序增加,目前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展望第四季度,我国出口有望得到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的共同支撑,货物贸易以及经常账户将延续合理顺差格局。一方面,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具相对优势,产业升级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逐步显现,新的贸易增长点不断涌现,未来仍会发挥稳出口、优结构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年底消费增多、补库存需求上升等因素推动下,第四季度出口趋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 从中长期看,我国经常账户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基本平衡。决定经常账户中长期发展趋势的是一国经济结构和制造业水平。首先,经常账户反映了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储蓄率高于投资率则经常账户为顺差。当前我国储蓄率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未来储蓄率和投资率有望继续保持合理规模的正向缺口,推动经常账户顺差维持均衡水平。其次,我国制造大国地位稳固,制造业规模持续位居全球首位,产业链条完备齐全、技术工人充足等相对优势明显,将继续对出口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优化出口结构、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也有助于降低对国外产品依赖度,支撑货物贸易顺差格局。再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将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均衡发展,进一步夯实我国经常账户在中长期保持合理均衡的基础。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 (二)李扬:各国宏观政策都在“刀刃上”寻找平衡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出席“新空间·新动能——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3”时表示,全球经济的主要问题仍然是面临衰退。同时,世界各国应对通胀的宏观政策都在“刀刃上”寻求平衡。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3%,处于衰退边缘。李扬认为,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导致全球经济受影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基本稳定,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预计将呈下行趋势,显示出经济增长的潜力不足。 近年来,全球通胀率上升对各国经济发展形成挑战。李扬认为,一方面,通胀率上升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包括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胀回归使得传统货币政策应对能力不足,而且会造成经济衰退。固执于使用缩表和加息等传统的货币政策,不仅作用有限,而且造成经济衰退也难以避免。当今世界各国的宏观政策均陷入两难,即如果采取很强的紧缩政策,可能会引起经济衰退;如果不采取措施,则通胀有可能不断恶化。可以认为,现在世界各国的宏观政策都在这种“刀刃上”寻求平衡。 (中国银行保险报)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