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季报】疫后经济修复、增长路径偏移与资产估值变动——2023Q3国内宏观经济

2023年11月30日 张平

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实现较快平稳转段后,我国经济总体处于疫后修复阶段。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总体来看,第三季度在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的推动下,我国经济较二季度有所回暖;前三季度,因疫情的直接影响已明显消退,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前三年同期平均水平明显加快,但仍大幅低于疫情前同期水平,未来仍有修复空间;随着居民外出活动增多以及全球制造业产品供需缺口收窄,我国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前三年同期平均水平出现下降,但近四年平均增速仍高于疫情之前,未来可能仍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处于疫后修复阶段,但同时也遇到一些结构性的挑战。全球化转变和美国持续加息所形成的收缩效应,对中国净出口增长和资金流入带来不利影响,而国内如何实现从规模到创新的转变仍需要一个过程。从一些经济指标走势看,进入三季度,随着居民收入增长稳定性加强和疫情造成的心理影响逐步消退,消费有回稳向好之势。 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处于疫情修复阶段,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按照预测,第四季度GDP增速可能在4.9%左右,全年经济可能实现5.1%左右增长;那么2020~2023年GDP平均增速4.6%,这与疫情暴发前一些机构的预测值之间产生了较大偏离。可以看出疫情已经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外部需求下降和信用收缩正逐步对中国经济形成新的二次冲击。同时,全球化叙事转变可能成为后疫情时代国际经贸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调整和挑战。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未来的全球化转变可能会对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产生持续的影响。在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增长基数不断抬升和全球化转变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中国经济可能逐步向着3.0%~4.5%的年均增速换挡。 展望来年,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较为乏力,海外需求可能难有大的改观。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明年政策提前发力的必要性上升。如果逆周期调节政策能够在今年底明年初及时落地见效,将有利于较长时间内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目标的实现。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3年第46期)

2023年11月30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并发布《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办法》共六章三十五条,包括总则、监管评级要素与评级方法、监管评级组织实施、系统性影响评估、分类监管和附则,从总体上对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监管工作进行规范。一是明确监管评级要素与方法。《办法》设置公司治理、资本要求、风险管理、行为管理和业务转型五大评级模块,分别赋予20%、20%、20%、30%和10%的分值权重,并设定对初评得分及结果进行调整的若干因素。二是明确监管评级组织实施流程。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分为信息报送与收集、初评、复核、结果反馈与分析、动态调整、后评价等环节。评级结果分为6个级别,级别越高表明机构风险越大,越需要监管关注。三是明确系统性影响评估要素与方法。以信托业务规模、信托投资者情况及同业负债余额等指标作为评估要素,赋予不同权重,筛选出系统性影响较高的信托公司。四是明确分类监管原则与措施。从监管评级1级至6级,逐步提高信托公司非现场监管强度和现场检查频率,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信托公司,相较于同级别的其他公司进一步强化监管,促使其稳健经营,降低其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和负外部性,维护金融稳定。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制定更为完备的信托公司监管评级规则,充分反映当前信托公司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和监管重点,强化监管评级结果运用,引导信托公司立足受托人定位,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和行为管理,十分必要。《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完善信托公司监管评级规则,提升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加快推进信托行业转型发展,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二)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规则》 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规则》(以下简称《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 《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定位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重组办法》)、《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可转债办法》)等规则的“特别规定”,结合重组交易特点,就定向可转债重组相关事项作出专门性规定。全文共17条,主要内容包括:在适用原则方面,规定上市公司发行定向可转债购买资产除适用本规则外,还需参照适用《重组办法》等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有关规定,并适用《可转债办法》和中国证监会其他相关规定;在发行条件方面,以援引上位法的方式,明确发行定向可转债实施重组需同时符合重大资产重组、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向特定对象发行新股(转股股份来源于回购的除外)等多重条件;在定价和锁定方面,按照“同样情况同等处理”的原则,参照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相关规定和实践做法,就作为支付工具的定向可转债的定价机制、限售期限等作出规定;在权益计算方面,明确在认定是否构成重组上市等情形时投资者拥有上市公司权益数量及比例的计算方式。此外,根据《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上市公司可单独以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自行决定重组交易对价全部由定向可转债支付或者搭配部分股份、现金支付。 《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于2023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市场各方对规则内容总体认可,并提出修改建议。证监会逐条研究,认真吸收采纳,并相应完善了有关分期解锁安排、持续信息披露要求等规定。 下一步,证监会将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推动上市公司用好定向可转债等多元化支付工具,通过重组提质增效、做优做强。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渠道。作为重组支付工具,定向可转债由交易对方以资产认购,兼具“股性”和“债性”,能够为交易双方提供更为灵活的博弈机制,有利于提高重组市场活力与效率。《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的发布,有助于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以定向可转债为支付工具实施重组,置入优质资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三)中国人民银行 科技部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 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 会议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切实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会做好科技金融工作的重大意义,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要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 会议认为,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高端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不断提升。科创板、北交所建设和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加通畅。科技保险、融资担保、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科创金融生态体系加快培育。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高新区科技金融试点等有序推进,为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径、新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会议强调,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金融强国的重要部署,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工作推进制度机制,抓紧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措施,推动工作落实。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金融支持和风险防范。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会议强调,进一步健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个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组织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共享、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配套支撑,健全科技金融统计和评估体系。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产品服务、风险管理和组织机构体系,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增强金融支持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观点聚焦 (一)吴晓求: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加快资本市场改革与转型 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第六届湘江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非常符合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当前以科技创新和现代金融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时代已经到来,与金融强国相适应的金融一定是现代金融,而不是传统金融。现代金融的四个元素和特征非常重要,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所在。一是稳健合规、风险可控的银行体系。二是透明、可期、有投资功能的资本市场。三是功能多元、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四是包容、进步、创新的监管体系。 吴晓求总结了建设金融强国当前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并表示中国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改革,就是金融体系的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这场改革有一定的复杂度,但如果这一步成功了,中国距离金融强国的目标就真的不远了。 (上海证券报) (二)IMF:上调增速预期,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信号引人关注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了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与此同时,也关注到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展。IMF将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从之前的5%上调至5.4%,也同时将2024年GDP增长预期上调。对此,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表示,增速上调的原因是由于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强于预期以及中国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经济有望实现2023年的增长目标,反映出新冠疫情后的强劲复苏。戈皮纳特表示,中国正在为高质量、可持续且有包容性的增长进行多方面努力。 (新华社)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3年第48期)

2023年11月30日

一、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监管将全面加强 日前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日前发表题为《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文章指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强化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和金融科技创新监测分析,健全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强化金融保障体系建设,分类施策、及时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切实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经济参考报) 二、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大增 风险因素尚需警惕 内地客户再度扛起了香港保险市场“半边天”。在香港西九龙高铁站的商场,香港大型保险公司纷纷设立保险网点。这样,保险代理人就可以第一时间给内地有户提供保险服务。近期,香港保监局公布2023年上半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319亿港元,同比增长5806%。虽然香港寿险产品在保障范围、投资收益上具有较大吸引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投保人应警惕。香港一位保险代理人称,香港储蓄类保险锁定期限很长,一般要持有10年或者15年以上,较早提取分红或者退保都会面临高损失。但是,在高佣金利益驱使下,一些保险销售人员往往对消费者进行误导,也会利用高演示利率夸大香港保单的收益,对产品保证性收益低、中途退保损失率高等风险则很少提及。业内人士提醒,目前,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井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在内地购买的香港保单,依然属于非法地下保单,不受两边法律保护。(上海证券报) 三、部分中小银行美元存款利率仍超5% 专家称汇率风险仍要关注 在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一些美元存款产品因利率较高,受到部分投资者的追捧。记者走访了解到,有部分中小银行在售的美元存款产品利率可达5%以上,且有的美元存款产品起存金额并不高,利率却高达4%以上。专家对记者表示,美元存款利率的定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主要影响因素,自去年3月份以来至今,美联储已累计加息11次,美国基准利率维持在较高位置。而较高的美元存款利率可以吸引更多储户将美元资金存入银行。由于目前部分银行的美元存款利率较高,不少储户及投资者开始投资美元存款。不过,业内专家认为,尽管目前美元存款利率普遍较高,但该类存款的汇率风险要重点关注。某城商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地方性银行美元存款利率仍然较高,在外汇市场大幅波动背景下,该类产品面临着美元利率下行风险和汇兑风险。(证券日报) 四、郑煤机“踩雷”外贸信托多款产品 存无法按期全额兑付风险 11月20日,上市公司郑煤机发布相关公告表示,其认购的外贸信托3亿元信托理财产品,除已提前赎回的2956.34万元外,其余存在无法按期兑付、无法全额兑付的风险,目前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上述事件相关情况,记者采访到外贸信托,对方表示,尊重委托人作为上市公司的各项要求,以委托人公告为准。记者了解到,此次涉及外贸信托产品包括,外贸信托-华软新动力精选1号单一资金信托、外贸信托-华软新动力精选2号单一资金信托、外贸信托-华软新动力精选3号单一资金信托。郑煤机表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上述信托产品尚未到期,经其对所投产品的持续跟踪以及近期市场舆情,公司关注到上述信托产品所投资的底层产品可能面临无法按期赎回的风险,上述信托产品可能面临无法按期兑付的风险。记者了解到,目前郑煤机经营情况良好,财务状况稳健,其表示,该事项不会影响公司日常经营和主营业务的正常开展。(中国网财经) 五、银行业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 德国央行再度发出警告 德国央行最新警告称,德国银行业目前资本状况可能还比较良好,但面临利息支出上升、贷款需求疲弱以及未变现亏损等挑战。过去一年,欧元区基准利率以有记录以来最快的速度上升,银行在应对这一变化方面做得很好,但新的经营环境也存在风险,包括银行持有的证券价值大幅下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相同的因素在今年早些时候引发了美国银行业危机和英国养老金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德国央行对此依旧保持高度警惕。德国央行表示,由于未来几年增长前景低迷,中期可能出现信贷风险,特别是对于需要大幅调整以适应新框架条件的高负债企业,因此德国主要银行需要增加对不良贷款的拨备。德国央行副行长Claudia Buch表示:“考虑到我们面临的结构性变化,考虑到我们周围的不确定性,企业破产很可能会增加,信贷风险可能会上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需要真正让银行意识到这些风险,并敦促它们尽其所能增强韧性的原因。”(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3年第45期)

2023年11月21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提升征信体系供给能力和运行质效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发布专栏文章《构建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 推动征信行业高质量发展》称,推动征信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环节。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征信为民的服务宗旨,紧紧锚定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不断完善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提升征信体系供给能力和运行质效。 一是持续完善多层次征信体系,优化市场布局。要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方向,推进央行基础征信和市场化征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断扩展信用信息种类,丰富服务渠道,夯实央行基础征信服务地位;深化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建设,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良性循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释放数据要素活力为导向推动征信机构发展壮大,提供多元化征信产品与服务;深入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及公用事业等领域信用信息共享与应用体制机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不断增强评级机构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支持有实力的金融科技力量进入评级市场,鼓励存量机构整合壮大,增强市场实力,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营造健康有序的评级生态环境,提升评级机构独立性和公信力;鼓励评级机构“走出去”,拓展境外评级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是推进社会信用立法,以严监管推动征信业高质量发展。要在社会信用立法中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征信市场准入条件和业务规则,促进征信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加强征信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丰富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能,筑牢信息安全的堤坝,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全力推动征信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 点评 中国人民银行以机构管理为核心推动评级市场发展,不断提升我国评级机构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运维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成为全球覆盖人口最多、收集借贷信息最全的征信系统,征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二)证监会拟修订IPO现场检查规定 证监会公告称,按照注册制改革市场化、法治化的要求,证监会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以下简称《检查规定》)进行了修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订后的《检查规定》吸收合并内部工作指引的内容,对检查工作进行全面、具体、清晰的规范。修订后的《检查规定》设总则、确定检查对象、组织与实施、监督管理及附则五章,共39条。 《检查规定》主要在三方面得到修订。一是强化“申报即担责”。对检查后申请撤回、检查中多次出现同类问题、拒绝阻碍检查等行为实施更为严格的制度约束。二是规范检查操作。进一步明确检查前统筹、检查中推进以及检查后处理的具体程序及要求,统一检查标准,提高检查规范性。三是对《检查规定》中部分适用于核准制的表述进行调整。 (证监会) 点评 《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对首发申请企业开展常态化现场检查,有助于强化IPO全链条监管、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引导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 (三)金融监管总局“三定”方案出炉 近日,中央编办正式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金融监管总局“三定”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显示,金融监管总局内设机构基本延续原银保监会内设机构的构成,但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新设科技监管司、资管机构监管司、金融机构准入司、机构恢复处置司、行政处罚局、稽查局、内审司等。具体来看,科技监管司拟定相关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和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制度并组织实施。按分工承担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置监管等工作,推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资管机构监管司承担信托公司、理财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非现场监测、风险分析和监管评价等工作,根据风险监管需要开展现场调查,采取监管措施,开展个案风险处置。金融机构准入司拟订银行业机构、保险业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的准入制度,研究结构布局,对机构及其业务范围实行准入管理,审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任职资格。机构恢复与处置司拟订相关高风险机构风险处置制度、标准、程序,对出现严重风险、难以持续经营的机构开展风险处置等工作。行政处罚局承担行政处罚案件审理等工作,提出审理意见,组织听证和集体讨论,送达行政处罚决定并执行。稽查局拟订稽查工作制度。组织对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相关主体进行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涉嫌犯罪的,提出移送司法机关的建议。指导、检查金融机构安全保卫工作。内审司(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订系统内审和巡视工作制度、办法,监督检查系统贯彻落实有关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组织开展系统内审和巡视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指导、监督、检查系统内审和巡察工作。 (金融监管总局) 点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次“三定”的出台,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于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部署。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应构建由监管、财政、人民银行组成的国家金融安全网 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防范系统性风险与维护金融安全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目前靠政府兜底、经济持续高增长这“两大法宝”维护金融体系总体稳定的变得越来越困难,要维护金融体系总体稳定需要将政府的责任归政府、尊重金融规律以及构建国家金融安全网。 黄益平介绍,政府与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大量发放中小企业贷款、降低贷款利率,而且"应延尽延",实际是让金融机构承担政策责任,这样的政策短期看降低了财政负担,实际上反而会造成道德风险问题,最终会放大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危机,不如明确由财政承担财务责任,强化市场纪律,出清僵尸企业,增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功能。 (北京商报) (二)陈道富:与价值共存是普惠金融最好的风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表示,如今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中国几乎所有类型的机构都参与了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工作,既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有传统金融机构,包括中小金融机构、国有大行,还有各种类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各地的融资担保公司,甚至租赁公司都参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中国的科技公司也深度参与到了普惠金融的提供体系,通过提供场景和流量以及信用辅助、信用支撑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提供新型普惠金融服务。未来普惠金融能够在发现投资经营的内在价值、解决市场困难方面有更多探索,探索出更多商业可持续方式,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能够在生态视角下,寻找出一条普惠金融系统内自主实现价值的路径。 (中新经纬)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3年第47期)

2023年11月21日

一、房地产金融和地方债风险总体可控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回答如何看待房地产金融新政成效时表示:“8月份,我们把存量房的贷款利率调降下来,让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相互协商,调降的幅度平均大概是0.8个百分点。我们也算了一下,5000万户家庭,大概1.5亿人,每年家庭节省的利息支出大概是1700亿。我们觉得这项政策很好,一个是给老百姓减轻了利息的负担,他也不用提前去还款,是金融为民的一个最具体的体现。”针对房地产金融风险问题,潘功胜表示,总体看,房地产金融风险可控。长期看,居民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较大,可以为房地产市场和行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对于地方债务风险问题,他表示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债务,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是大的,但是这些地方经济的体量大、增长速度好,风险水平总体可控。(央视新闻) 二、可转债“明星券”涌现 须警惕过度炒作风险 10月24日以来,可转债市场开始企稳反弹,不仅涌现不少涨幅惊人的“明星券”,大跌品种也开始出现。10月24日可转债指数触底至今,多只个券涨幅惊人。其中,中富转债大涨115%领跑,雅创转债大涨79%,润达转债的涨幅也超过50%。近期可转债市场之所以表现亮眼,首先缘于可转债低估值、A股市场企稳及题材炒作空间迅速放大。不过,相比明星品种的亮眼表现,可转债市场整体表现一般。10月24日至今,整个市场涨幅中位数仅4%,绝大部分品种并未有高光表现。市场人士提醒,在部分可转债涨幅惊人之际,须警惕过度炒作的风险。可转债仅有6年持有期,同时还有提前赎回机制。一旦触发提前赎回,将被强制转股,可转债也将提前到期。因此,随着时间流逝,可转债定价过高往往存在价格不可逆性,即可转债并不像股票一样可以永续存在,其平均寿命只有3年,无法在经历周期后卷土重来,创出新高。因此,参与估值过高的可转债炒作须谨慎。(上海证券报) 三、中融信托陆续清盘证券类信托 多只产品净值低于1 11月15日,媒体获悉包括“中融-墨砺丰收1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多只产品均发布了信托计划提前结束公告。公告称,由中融信托担任受托人的墨砺丰收1号将于2023年12月20日前提前结束,以实际终止日为准。对于提前结束原因,公告并未透露。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显示,墨砺丰收1号为投资类信托产品,首次登记时间为2021年3月23日,资金运用方式为股票投资。中融信托官网显示,截止23年11月10日,产品净值为0.7744。中融信托方面有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近期会清盘一批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但由于不同产品审批流程不同,各产品的清盘公告发布时间将不一样,投资者收到通知时间应该也不一样。目前其手中就有一批产品正在操作。有专家表示,中融信托的资金池违约直接影响了公司信用,两家信托公司驻场后,情况并未有所好转,各项业务全面受到影响,可赎回业务持续面临赎回压力,证券类产品更是这样,短期难有大的起色,清盘或是最好的选择。(界面新闻) 四、违规直播并荐股 又有券商被出具警示函 随着经纪业务线上+线下双渠道的兴起,合规风控管理的挑战也愈发严峻,特别是来自分支机构的合规问题也越来越多。据记者统计,年内涉营业部的违规罚单已超50张。11月15日晚间,浙江证监局公布多张罚单,财通证券、申港证券、浙商证券均有涉及。其中,申港证券和浙商证券因经纪业务违规遭罚,违规事由涉及无证上岗、违规荐股、代买产品。随着新媒体各网络平台的兴起,直播带货成了一大热词。在经纪业务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也跃跃欲试地加入战场,试图通过这一新渠道展业获客。而对于券商开展网络直播的合规问题,证监会早已有明确规定:一方面,禁止以直播的方式开展投资品种选择、投资组合推介等荐股行为;另一方面,证券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直播发表评论时,应当保持客观、专业的态度,主要围绕经济形势分析、市场变化评论、经济数据解读等宏观层面,并秉承合法合规、客观审慎原则。(财联社) 五、风险继续累积 市场担忧美元企业债违约风险 在美国著名家居用品连锁店Bed Bath & Beyond于今年4月申请破产保护后,上周,美国联合办公类企业的始祖WeWork也申请破产保护。这可谓美国企业在长期高利率环境下的缩影。借贷成本的快速上升引发了市场对13万亿美元规模的债务违约的担忧,破产律师的业务尤为活跃。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企业的总借贷额目前为13万亿美元。在十多年的超低利率时期,企业如今不得不适应融资成本更高的环境。自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将基准利率从接近零的水平上调至5.25%-5.5%。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其他全球央行也纷纷效仿。尽管美联储和英国央行近期表明,本轮利率周期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但市场预计借贷成本仍将居高不下。“这么多企业此前确实从零资本成本中受益匪浅。”PGIM的固收联席首席投资官皮特斯称,“但接下来,我们将长期处于这种持续高于历史正常水平的企业违约环境中。”评级机构穆迪表示,截至9月的过去一年中,风险较高的企业债的全球违约率达到4.5%,高于4.1%的历史平均水平。在美国,这一比例更已攀升至4.9%(第一财经)
全 文ALL

【NIFD季报】房企债务违约仍存在进一步发酵可能——2023Q3房地产金融

2023年11月17日 蔡真

房地产政策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政府部门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以改善房地产市场预期,包括:下调新增和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首付比例政策下限;将首套房认定标准调整为“认房不认贷”;明确商品房消费者的房屋交付请求权或价款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抵押权以及其他债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动产“带押过户”服务;落实房地产“金融16条”;延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至2024年底;允许上市房企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实施改善优质房企的资产负债表计划;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等。 房地产市场运行方面,第一季度短暂的“小阳春”行情之后,第二、三季度房价环比重回下跌态势,住房销售规模也下行至常态水平,住房销售市场仍在缓慢筑底。房企投资意愿、投资能力仍显不足,商品住宅开发投资完成额、新开工面积、拿地面积同比仍在下降,行业景气程度持续低迷。 房地产金融形势方面,2023年第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规模为38.42万亿元,受大规模提前还贷的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个人住房金融服务继续优化,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放款周期缩短至低于三周,22个样本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已步入“3”时代。房地产市场风险仍未出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出于风险控制方面考虑,对房企融资支持有限。2023年第三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余额为13.17万亿元,同比增长4.0%;而房地产信托规模则继续压降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的1.05万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房企境内信用债(不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总额是3698亿元,同比下降4.2%;房企境外债发行规模为84.6亿美元,同比下降50.3%。 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金融风险仍是房企债务违约,且因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和融资性现金流净额的持续下降,使得房企债务违约仍有进一步发酵可能。短期来看,避免房企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在行业内扩散并蔓延,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长期来看,应加强房企监管,避免因化解风险而出现的道德风险。我们建议,一是全面取消房地产市场的限制性行政政策、增加地方政府收购滞销存量住房规模,改善房企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二是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参与者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避免房企融资性现金流进一步恶化,避免金融市场投资者对房企债务兑付的担忧进一步加剧;三是参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加强对房企的监管。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44期

2023年11月13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三方共同签署《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共同签署《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澳门金融管理局创新金融科技试行项目的监管要求进行联网对接,依法合规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下一步,三方将在《备忘录》合作框架下,坚持互信互谅、相互尊重原则,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协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通过签署《备忘录》和联网安排,粤港澳三方将进一步深化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提供一站式平台推动三地跨境金融科技项目测试,强化三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的协同性。这将有助于促进粤港澳数字金融发展,加快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质效,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运营水平,确保规范发展、阳光运行。 《指导意见》明确,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全部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合理把握重点领域,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明确管理责任分工,稳妥推进新机制实施。 在规范推进建设实施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严格审核特许经营方案,公平选择特许经营者,规范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严格履行投资管理程序,做好项目建设实施管理。 在加强运营监管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定期开展项目运营评价,惩戒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规范开展特许经营协议变更和项目移交等工作,建立常态化信息披露机制。 此外,《指导意见》还明确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许经营新建(含改扩建)项目清单(2023年版)。 (新华社官网) 点评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实施近十年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公共服务、拉动有效投资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利于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项目,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特许经营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信心,稳定民间资本发展预期。 (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3)》 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2年,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推动下,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2.5%、4.0%、3.2%和1.3%。东部地区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兴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消费提质升级,新型外贸取得突破,有力支撑经济大盘稳定;金融业总体运行平稳,改革创新取得积极进展,服务质效不断提升。中部地区加速经济崛起。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全面回升,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外贸较快增长,高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经济增长趋势向好;金融服务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支持有力。西部地区大开发成效显著。新技术新能源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提升,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金融改革稳步推进,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东北地区加快全面振兴。农业发展稳中有进,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巩固,工业经济稳步回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生支出保障有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二、观点聚焦 (一)潘功胜: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出席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并讲话。 潘功胜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一是基数规模。我国GDP总量已超120万亿元人民币,在大基数的背景下,5%的增长已经是不低的速度。二是需要平衡好经济增速和增长的质量及可持续性。我国经济需要合理的增速,但更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比追求高增长速度更加重要。 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潘功胜强调,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具体来看,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是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三是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李云泽:中国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势头不会改 11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作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部署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中国金融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势头也不会改变。 李云泽表示,中国银行业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也实现了自身稳健增长。过去3年,银行业信贷规模年均增速11.2%,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英国《银行家》杂志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综合实力排名中,中资银行有140家上榜,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均处于全球较好水平。 谈及下一阶段金融对外开放举措,李云泽表示,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对接国际标准,健全一系列监管规则,最近又全面修订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和资本管理办法。未来,将加快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市场准入要求,持续增强金融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努力营造审慎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北京地位重要、使命特殊,在总部资源、高端人才、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独具优势,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第一大支柱产业,科技、绿色、数字金融等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北京金融改革发展先行先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新闻网)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