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季报】政策转向的前夜——2023年度全球金融市场

2024年02月07日 胡志浩

2023年,美欧相继暂停加息、日本微调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面临转向。高利率环境下,主要发达经济运行均面临一定风险。2023年,美日欧发达经济体国(公)债利率整体经历先上后下行情,但具体影响因素与波动幅度不尽相同。美国经济增速超预期驱动10年期美债利率于10月中旬突破5%,创近16年新高;随着通胀超预期下行和降息预期强化,美债利率转而大幅回调。此轮加息周期中,宽财政弱化了紧货币对需求抑制作用,叠加劳动参与率提升持续修复供给缺口,供给弹性逐渐恢复,供需动态平衡使得美国经济增长彰显韧性、通胀持续下行。然而,随着劳动参与率逐渐收敛导致供给增长降速,美国总供给或将再次面临弹性降低的压力,温和“滞涨”成为接下来美国经济最可能的前景。日本央行边际调整YCC政策但尚未根本转向,国债利率上行空间被压制。在通胀持续超2%的情况下,日本央行或将缩减购债计划、继续微调YCC政策,但短期内能否退出负利率和YCC政策,仍存不确定性。欧元区强力紧缩促使通胀大幅回落,衰退风险加剧,欧央行或先于美联储开启降息。 2023年,伴随美欧货币政策转向预期的出现,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的压力逐渐得以缓解。由于经济环境和政策取向不同,新兴经济体国债利率走势也不尽相同。其中,印度经济和政策保持相对稳定,国债利率小幅波动;俄罗斯央行大幅加息,应对通胀压力和卢布贬值,国债利率持续上行;由于通胀明显回落,巴西央行调整先前超高基准利率,率先开启降息通道,国债利率持续下行。中国经济面临经济下行和阶段性通缩压力,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利率整体下行。 2023年,美元指数保持震荡,但波动加剧。全年来看,除日元外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兑美元升值,除巴西雷亚尔外,新兴经济体货币兑美元普遍贬值。展望未来,美元指数或将保持震荡。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胀下行的前景,美元指数面临下跌压力;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基本面表现仍好于日欧,在未来欧央行可能先于美联储降息的前提下,美元指数也有上涨动力。 2023年,全球主要股市普遍上涨,发达市场表现显著优于新兴经济体。在盈利预期提升和利率下降的助推下,美股创新高,未来市场风险在于盈利不及预期及利率反弹。在美国通胀下行但短期内保持一定黏性的背景下,美债利率或将震荡下行但短期内反弹风险较大,预计2024年美股或将先抑后扬。 展望2024年,黄金价格中枢大概率继续上行,但美国CPI走势、美国财政问题以及美联储宽松预期和实际政策落地之间的博弈和预期差仍将反复拉扯黄金价格。原油供给不确定性提高,需求不容乐观,地缘政治风险仍存,油价料企稳宽幅震荡。铜价的核心交易逻辑将是美联储降息时点,在降息开始前,铜价可能先行偏弱,随着降息空间打开,铜价重心或重新上移。铁矿石2024年料供需两旺,考虑到库存处于偏低状态,叠加美联储货币政策宽松预期,预计2024年铁矿石价格易涨难跌。大豆和玉米丰产预期均较高,两者价格中枢或将进一步下移。 2023年,加密资产价格整体上行,特别是10月以来比特币现货ETF推出预期带动比特币领涨,稳定币总市值也显著放量。2024年初,比特币现货ETF已获得SEC批准,我们认为这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会扩大比特币需求,有助于比特币进一步沐浴监管阳光;另一方面,ETF的推出使比特币与传统金融体系更深度绑定,意味着将愈发成为一种风险资产而非货币,即背离了比特币的初衷。 2023年第四季度,人民银行数研所参与的mBridge项目取得新进展。其在分布式账本设计、共识算法、互操作性和报文标准兼容性等方面都具备一定吸引力。数字欧元方面,欧洲央行宣布将研发工作推进至准备阶段,并表示主要关注CBDC带来的支付数字化升级、隐私保护和维护欧元货币主权这三大问题。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2023年度中国金融监管

2024年02月06日 郑联盛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稳中求进、向好发展。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实施推进后,我国召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2023年外部金融风险十分凸显,美欧货币政策转向触发美欧银行业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显著的风险事件。面对国内金融急迫复杂的风险状况,金融管理部门积极主动、有效应对,有效保障金融体系整体稳定,同时在房地产市场、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优化风险应对和金融监管,并着重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国内外金融监管部门着力探索适应性监管框架,以确保金融稳定。2024年,金融监管系统将立足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总基调,进一步优化现代金融监管,更好地统筹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确保金融体系稳定与安全。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5期

2024年02月05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 日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过程中发挥保险力量。 《通知》明确,科技保险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等科技活动以及科技活动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从“服务科技活动全流程”及“服务科技活动主体”两个维度,建立负债端科技保险统计框架及科技保险数据报送机制。 《通知》要求,要高度重视科技保险业务及其统计工作,深刻理解科技保险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建立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必要性,积极对接科技活动主体的保险需求;要切实提升科技保险业务经营服务能力,建立科技保险业务发展战略,加强科技保险专业培训和人才储备;要准确高效开展科技保险业务数据报送,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扎实推进《统计制度》落地实施工作,持续开展科技保险数据动态分析,推动科技保险业务健康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科技保险业务统计表按照产品维度和保障主体维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计。《通知》的发布有利于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推动保险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高质量风险保障。 (二)中国证监会:进一步加强融券业务监管,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 为贯彻以投资者为本的监管理念,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证监会经充分论证评估,进一步优化了融券机制。具体包括: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第一项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第二项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 2023年10月,证监会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借,并限制其他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新规实施以来,战略投资者出借余额降幅近四成,取得良好效果。 在总结前期优化融券机制安排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此次证监会优化融券机制,主要体现以下监管意图: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约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方面的优势,给各类投资者更充足的时间消化市场信息,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二是突出从严监管,阶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进一步加强对限售股融券监管,同时,坚决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 下一步,证监会将持续强化监管,把制度的公平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总结评估运行效果,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体现出监管层对于资本市场的呵护态度。这些规定健全了融资融券制度的一些漏洞,减少了做空资金量,有利于推动大盘从反弹走向反转,同时,有利于加强对上市公司股票的监管,促使其更加规范运作,维护并体现了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性。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 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全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年度重点任务目标,以责任定目标、以目标抓考核、以考核促落实。一是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三是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四是跨前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和重点任务协同,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五是着力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压震慑,加快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六是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行业发展可持续性。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助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实现“机构不做假、股东守规矩、高管知敬畏、员工有操守、公众识风险”。七是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八是平稳有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推动省市“三定”落地,稳步推进县域机构改革,同步建机制、强保障、提效能。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会议强调,要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职责。要常态长效抓好中央巡视整改,举一反三解决共性问题。要坚持不懈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大力开展监管作风专项整治。 二、观点聚焦 (一)IMF:上调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至3.1%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上调了2024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稳定在3.1%,较其去年10月的预测值上调0.2个百分点,而2025年全球经济的增速预计将小幅升至3.2%。 发达经济体方面,报告预计发达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3年的1.6%小幅下降至2024年的1.5%,随后在2025年上升至1.8%。其中,IMF将2024年美国的经济增速预上调至2.1%,较2023年10月的预测高出0.6个百分点,不过依然低于2023年2.5%的增速。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方面,报告预计,2024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增速为4.1%,在2025年上升至4.2%。而相较于2023年10月的预测,IMF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速预测值上调了0.1个百分点。IMF预计,中国2024年和2025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6%和4.1%,相较于2023年10月的预测,中国2024年的经济增速被上调了0.4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IMF认为,随着各地区通胀率向目标水平回落,各国央行近期的优先任务是实现经济的平稳着陆,既不要过早降息,也不要过度推迟降息。由于不同经济体的通胀驱动因素和动态不同,确保价格稳定的政策需求日益分化。与此同时,在债务水平上升和预算回旋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随着通胀率下降,各经济体能够更好地吸收财政收紧带来的影响,许多国家需要重新关注财政整顿工作。大力推进改善供给的改革将有助于降低通胀和减少债务,并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金融时报) (二)人行货政司课题组:结构性货币政策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近日,人行货政司课题组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实体经济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功能定位上,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总量型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传统上,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短期总需求。根据我国国情,在多重约束条件下,货币政策采取“总量为主,兼顾结构”的调控框架。结构性货币政策从属于总量型货币政策,是其有益补充,主要功能是将资金引导至确有必要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也具有一定的总量效应,是调节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 在传导机制上,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再贷款类的中央银行交易工具,通过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市场化是底层逻辑。人民银行向银行提供利率优惠的再贷款资金,引导银行主动将信贷资源投放至政策支持的领域。银行自主选择项目发放贷款,自行承担信用风险,充分发挥在识别项目中的专业性,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有效率的行业和企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直接补贴企业,不产生寻租空间,能够取得较好的传导效果。 在工具设计上,精心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做到合理适度、聚焦重点、有进有退,强化政策效果。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数量和价格两方面实现结构调整目标。在数量上,将中央银行提供资金量与银行向特定领域发放的贷款量挂钩,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特定领域的贷款投放;在价格上,通过优惠利率的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降低特定领域的贷款利率,再贷款利率优惠程度适中,既起到激励作用,又可以减少对市场定价的扭曲。建立约束机制,压实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主体责任,加强工具管理运用的审计与监督,条件允许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做到合理适度,处理好与总量型工具的关系,服从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目标;使用规模合理适度,避免对市场配置资源产生过大影响。做到聚焦重点,聚焦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堵点难点,合理确定支持领域边界。做到有进有退,达成阶段性政策目标的工具要有序退出,工具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在政策协同上,与人民银行各项政策打好配合,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合力。在与人民银行各项政策打好配合方面,人民银行通过信贷政策、市场建设、金融改革等多种方式,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提供“真金白银”的政策激励手段,与上述政策打好配合,可形成政策“爆发力”,更好更快地取得政策效果。达到预期效果后,结构性货币政策退出,依靠信贷政策和改革措施等完成对特定领域支持的长效机制建设。在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合力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着力改善信贷结构,从融资端强化财政、产业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形成合力,提高政策效果,发挥“几家抬”合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融)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5期

2024年02月05日

一、多家上市银行公布去年业绩快报 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 截至1月底,已经有5家A股上市银行陆续公布了2023年业绩快报。其中,股份行2家、城商行3家。记者注意到,2023年,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5家银行整体经营保持向好发展态势,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在已经公布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全年业绩暂时领先。该行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减少56.60亿元,降幅1.64%;实现利润总额1766.06亿元,同比增加114.93亿元,增幅6.96%;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466.02亿元,同比增加85.90亿元,增幅6.22%。从经营情况来看,3家城商行业绩增速大幅领先于2家股份行。具体来看,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营业收入均比上年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分别为1.64%和2.60%;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6.22%、7.91%。相对而言,3家城商行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其中,长沙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最高,为8.46%;杭州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最高,达23.15%。3家城商行净利润同比变动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参考报) 二、人身险公司利差损风险需警惕 仅13家近3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超5% 随着人身险公司陆续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最近3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也随之出炉。截至2月1日,公布了相关数据的59家人身险公司中,有13家公司近3年的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超5%,占比22%。其中,有2家公司的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超6%,分别是陆家嘴国泰人寿(6.43%)、同方全球人寿(6.2%)。有28家公司近3年的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在4%至5%之间,占比47.5%。有8家公司近3年的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在2%至3%之间,占比13.6%。有10家公司近3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不足2%。业内人士表示,整体来看,近年保险公司面临着投资形势日趋复杂,优质投资资源稀缺,固收产品收益率下降,权益市场波动持续加大等问题,投资难度加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保险行业和相关险企需要通过打“组合拳”防范利差损风险。(证券日报) 三、恒大最新公告 发行人涉及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约2978.1亿元 2月1日,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涉及重大诉讼及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等重大事项的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连同其合并范围内子公司简称“发行人”)标的金额3000万元以上未决诉讼案件数量共计2073件,标的金额总额累计约5025.96亿元。截至2023年12月末,发行人涉及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约2978.1亿元;发行人逾期商票累计约2050.04亿元。截至2023年12月末,发行人通过股权转让、土地及在建工程转让、信托、代持等方式,已完成过户的房地产项目共计82个。截至2023年12月末,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较前次公告所载截至时点新增60条被执行信息,新增被执行金额合计62.73亿元。截至2023年12月末,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被执行人被冻结的子公司及参股公司股权较前次公告所载截至时点新增14笔。1月29日,中国恒大在香港高等法院再提讯。法官正式颁令,要求中国恒大清盘。当天,港股中国恒大、恒大汽车、恒大物业盘中停牌。(每日经济新闻) 四、14家险企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不达标 险企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出炉。记者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1日,在发布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143家险企中,共有129家险企偿付能力达标。在达标险企中,风险综合评级为A类的险企为40家,B类的险企为89家。其余14家险企偿付能力未达标。其中,有11家险企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4家为寿险公司,分别为渤海人寿、合众人寿、长生人寿和华汇人寿;7家为财险公司,分别为华安财险、渤海财险、新疆前海联合财险、都邦财险、珠峰财险、安华农险、富德财险。3家险企的风险评级为D类,分别是安心财险、北大方正人寿和三峡人寿。其中,安心财险和北大方正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及风险综合评级均未达到标准。整体来看,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主要因公司治理存在问题、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低,此外还受可资本化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影响。(证券日报) 五、910亿美元违约债务来袭 2023年美企违约率增加2倍 2023年,美国非金融企业的违约率比前一年增加了近两倍,穆迪分析预计,这一趋势将在新的一年继续下去。据该机构1月31日发布的一份说明,违约数从2022年的31起跃升至2023年的92起,几乎增加了两倍;企业违约率达到5.6%,这是自2020年以来最高的水平。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企业违约率达到20起。穆迪的数据还显示,去年12个月违约激增影响了逾910亿美元的违约债务总额,高于前一年的380亿美元。这主要还是要归咎于美联储于2022年开始的一轮快速加息周期,在此期间,金融环境的收紧挤压了企业借贷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尽管市场预计政策制定者今年将降息五到六次,但美联储可能不会兑现该预期。1月31日,美联储连续第四次会议决定维持基准利率目标区间不变,同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直接粉碎了3月降息的希望。此外,202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发现,违约的企业中有一半是重复违约者,其中大多数之前已有一笔不良交易,随后进行了庭外债务重组;违约者中约有三分之二为私募股权支持的公司。(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4期

2024年01月29日

一、监管动态 (一)央行: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落实举措。中国人民银行各党委委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发挥好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稳妥有效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风险。强化金融稳定法治保障,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人民银行) 点评 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对于保障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基本功能和服务的连续性,不断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遏制金融风险形成和扩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证监会: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 1月25日至26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分析资本市场形势,研究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作工作报告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 (证监会) 点评 随着国资委考核指标的变化,央企和国企未来的经营效率可能会不断提升,资金对于企业良性变化的关注度也会越来越高。随着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等持续改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基本面基础或更加坚实。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 1月26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会议,部署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出席会议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1月初,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点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对于指导各监管局配合地方政府和住建部门,稳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观点聚焦 (一)郑联盛: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金融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主任郑联盛近日撰文指出,经济金融共生共荣,高水平经济建设和高质量经济发展是应对金融风险的最有效方法,更是治本之策。未来要以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确保金融稳定,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通过强化自主创新、重大技术突破和分布式创新等提升新质生产力。适量加大利用中央政府信用的力度,减少地方政府的高成本负债与低水平投资、杜绝无效投资甚至负效应投资,优化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促进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有效降低宏观杠杆率,打通宽货币到宽信用的阻梗环节,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确保金融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二)陈道富:“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近日撰文指出,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新时代我国金融处于发展、完善和转型中,面临经济转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这要求我们结合国内外发展,在“两个大局”背景下重新思考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金融与发展改革、财政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以市场方式实现国家战略导向下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特殊功能。为构建适应发展环境、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有用、高效和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未来5年我国宜聚焦实现金融与产业、科技良性循环,完善可持续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协调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构建与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监管、调控和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4期

2024年01月29日

一、总结风险处置经验 健全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破产制度为企业退出市场提供了通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普通企业破产,金融机构的破产涉及众多投资者,社会影响大。近年来,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积累的相关经验,也在征求意见中的《金融稳定法》(草案)中得到了反映。《金融稳定法》草案规定了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的主体责任,和地方政府、存款保险基金、行业保障基金的职责,以及监管部门、人民银行以及财政部的角色,并明确对相关工作进行监察审计监督,为风险处置的措施和工具、资金来源、行政与司法的衔接等提供了依据。不过,《金融稳定法》草案着重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在单个金融机构的破产环节,由于《企业破产法》缺乏专门表述,在实践操作中,相关程序和执行依据仍然有所缺失。随着相关案例的增多,有关方面宜及时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国金融机构的破产制度,推动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金融机构的良性退出机制。(证券时报) 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优化房地产金融监管政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1月20日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精神。会议提出,奋力开创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全面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更好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大力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会议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闭幕不久,党中央又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办专题研讨班,充分体现了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会议提出,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学深悟透抓好贯彻落实,奋力开创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一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二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三是全面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四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五是更好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六是大力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国证券报) 三、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 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将保险机构资金运用关联交易行为纳入自律管理。保险行业协会在充分征求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保险机构资金运用关联交易自律规则》和《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关联交易管理制度标准》,已发布实施。近年来,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保险资金运用关联交易监管工作,在对高风险机构进行风险处置中发现,保险资金运用关联交易大都存在风险隐患。过去发生过的部分机构通过不当关联交易挪用、侵占、套取保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也成为危害保险资金安全、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保险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制定《自律规则》一方面压实保险机构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协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问题苗头,遏制资金运用违法违规关联交易,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同时,保险行业协会还集合行业资源和优秀实践经验制定了《制度标准》,供保险公司在制度建设中进行参考比对,以便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资金运用关联交易制度体系。(经济日报) 四、近2万股东踩雷 “服装设计第一股”告别A股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触及面值退市情形。在经历20余天的停牌后,1月19日晚间,*ST柏龙发布公告,公司收到深交所下发的《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因公司股票在2023年11月29日至2023年12月26日期间收盘价低于1元,触及面值退市情形,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从公司股价走势来看,公司股票在去年下半年持续震荡下跌,在11月中旬收盘价跌至1元以下,期间股价短暂小幅拉升,最终以连续17个跌停锁定面值退市。截至去年9月30日,公司仍有1.88万户股东。公开资料显示,*ST柏龙在2015年上市,是一家专业的服装设计企业,被称为“服装设计第一股”,在上市初期市值一度达到200亿元以上。近几年,公司因违规担保、虚增营业收入等情况屡遭处罚,公司股票亦遭“ST”。自2020年开始,公司出现持续亏损,2021年亏损金额达到15.52亿元,公司2022年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为-6.55亿元。(数据宝) 五、虚拟货币突然大跌 3500亿元市值蒸发 自比特币现货ETF上市以来,比特币暴跌频频上演。北京时间1月23日18时,比特币价格突然闪崩,跌破39000美元关口。截至21时,日内跌幅近4.5%,暂报38974美元/枚。虚拟货币期权交易服务商Greeks live研究员表示,比特币跌破40000美元整数关口,虚拟货币市场整体波动率和风险溢价均有所上升,反映出市场存在一定数量的短期恐慌盘。目前市场看空力量增强。因比特币失守39000美元关键点位,虚拟货币市场其他币种均“一泻千里”。以太坊24小时跌幅近5%,艾达币24小时跌幅近6%,狗狗币24小时跌幅达6.5%。衍生品交易方面,CoinGlass数据显示,截至1月23日21时,24小时虚拟货币全网爆仓人数近13万,爆仓总金额高达3.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2亿元)。其中多单爆仓2.98亿美元,空单爆仓超3860万美元。自现货比特币ETF获批上市以来,虚拟货币市场便一直处于下跌趋势之中。比特币价格从1月11日的最高点48969美元下跌至1月23日的39000美元以下,下跌幅度超20%。(中国证券报)
全 文ALL

【NIFD季报】为“名义”而战:当前问题关键在于名义经济增长——2023年度宏观杠杆率

2024年01月25日 张晓晶

2023年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一方面,实体经济部门总债务全年同比增长9.8%,其中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同比增长6.9%和9.1%,在较低水平徘徊。另一方面,宏观杠杆率全年上升13.5个百分点,从2022年末的274.3%上升至287.8%,上升幅度超过了2022年。名义经济增速放缓是这一数据矛盾的主要原因。2023年名义GDP增速进一步滑落到4.6%,一般物价水平负增长。 政府杠杆率全年上升5.3个百分点,由2022年末的50.6%上升至55.9%。中央政府债务新增超过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新增5.7万亿元,政府债务同比增速达到15.7%,超过之前两年的表现,也比居民与企业部门债务增速高出很多,是非常“给力”的部门。 展望2024年,宏观杠杆率仍将继续上升。假设全社会债务增速保持在10%,名义GDP增速达到6%-7%,则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不到10个百分点;如果债务增速10%,名义GDP增速只有5%,则杠杆率增幅会达到14个百分点,全年宏观杠杆率将超过300%。为名义GDP而战至为关键。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