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7期

2023年04月24日

一、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 助力金融风险防范 首批三个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于4月21日在中金所上市交易,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上市,标志着我国收益率曲线风险管理工具最后一块拼图的完成,实现了国债期货品种从收益率曲线中短端到超长端的完全覆盖。2013年以来,我国5年期、10年期、2年期国债期货在中金所相继成功上市,为投资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场内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也是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30年期国债期货的推出,将填补我国超长期利率风险管理产品的空白,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配套风险管理工具,改善超长期国债投资软环境,提高国债市场透明度和信息量,提升中长期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债券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将成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上市30年期国债期货为广大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超长期国债的投资软环境,提升中长期资金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证券时报网) 二、央企要高度关注房地产信托等领域风险 4月17日,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强震慑筑防线,严肃查处重大违规问题线索。对国资委三令五申严禁的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虚假业务问题“零容忍”。《通知》提示,2023年,各中央企业要高度关注房地产信托、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非主业投资等领域存在的风险。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专家表示,中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及投资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规定,央企集团公司应做好集团管控工作,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监管,防范经营风险,避免发生违规经营投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中国证券报) 三、2亿产品逾期 恒银科技踩雷信托 4月11日,A股恒银科技公告披露其购买的两款逾期兑付信托计划进展,两项信托计划分别是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长安宁—盈祥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国民信托有限公司发行的“国民信托·慧金 87 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上述信托计划金额合计1.85亿元,预计收益金额高达2925万元。两笔信托逾期近半年,恒银科技仍未收回近2亿元本金及投资收益。“长安宁—盈祥1号”的融资方为昔日养猪巨头正邦集团有限公司,也是正邦科技的大股东。恒银科技踩雷的另一个信托计划融资方为地产公司,“慧金87号”资金用于向天津致融建筑材料销售有限公司发放贷款,以供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周转。融创华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该信托计划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截至目前,恒银科技共计收到该产品投资收益1298.59万元,本金近1.7亿元及剩余投资收益到期未兑付。恒银科技表示,此次投资款项的收回时间尚存在不确定性,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的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 四、30年零违约历史或打破 万亿市场大变局 近期,蓝盾转债、搜特转债的正股濒临退市,蓝盾转债也面临着违约风险。可转债历史上的退市案例和违约案例或将出现,30年的零违约信仰可能也将由此打破。对于目前的转债估值,有的私募表示转债估值在当前背景下仍是合理区间,可以结构化优选正股前景好的转债,也有私募则直言目前暂时规避转债投资。蓝盾转债的正股*ST蓝盾在3月底发布正股可能终止上市(退市)以及转债可能违约,4月份以来再度发布正股可能面临触发多项财务指标退市,以及可转债也要退市的公告。近期*ST蓝盾更是股价收盘价持续低于1元面值,更面临触发面值退市风险。即使如此严峻形势,蓝盾转债的最新收盘价格居然仍高达218元,溢价率超240%。多家私募机构也提示该转债的高溢价风险。(中国基金报) 五、信贷紧缩已开始 1万亿美元存款流出银行 摩根士丹利首席股票策略师迈克·威尔逊日前警告称,硅谷银行(SVB)事件引发的信贷紧缩已经开始,数据显示银行明显收紧了放贷标准。在周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威尔逊表示,由于银行争相抵消存款急速流失的影响,过去两周贷款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自SVB破产以来的一个月,存款流失的速度有所加快。“数据表明信贷紧缩已经开始”,威尔逊在报告中称。他补充称,自美联储一年前开始加息以来,已有1万亿美元的存款从美国银行系统撤出。最近的小企业贷款调查进一步说明了信贷紧缩,上周的调查显示,信贷供应量出现了20年来的最大降幅,同时贷款利率达到了15年来的最高水平。信贷收紧对美国经济和市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自从美联储开始积极加息以降低通胀以来,美国经济和市场已经受到挤压。由于企业和家庭都难以获得信贷,金融环境收紧可能会增加今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一连串银行倒闭和随之而来的信贷紧缩巩固了威尔逊的观点,今年美股将陷入困境。(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3年第14期)

2023年04月17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银行业保险业要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重点领域。优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各环节金融供给,积极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探索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的有效模式,强化对种业、农业科技和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持。助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投入乡村产业振兴,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综合平衡融资模式,持续改善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金融服务。 《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机构服务体系,深化银行机构内部专营机制建设,加大涉农金融内部资源倾斜力度。针对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首贷、信用贷以及中长期贷款,提升涉农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强涉农信贷的贷后管理,防范涉农信用风险,避免过度授信、违规收费等行为,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力度。 《通知》要求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拓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业务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研发符合农民需求特点的人身险产品。提升涉农保险承保理赔效率,努力做到“愿保尽保”、“应赔尽赔”、“快赔早赔”。 《通知》要求持续加强监管考核引领,稳定增加涉农信贷投入。明确了涉农信贷、县域金融服务、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脱贫地区金融供给、粮食重点领域信贷等考核监测目标。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通知》从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重点领域、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三农”领域保险服务质效、强化监管引领等四个方面提出十五项工作要求。《通知》的出台,有利于优化涉农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涉农信用信息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涉农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加强试点探索和示范引领。 (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 4月12日,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SARMRA)是保险业功能监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银保监会对70家保险公司开展了SARMRA现场评估,其中产险公司27家,寿险公司31家,再保险公司8家,集团公司4家。整体看,70家公司平均得分77.44分,较之前评估上升1.41分。人保集团、太保集团、平安保险集团和中华联合集团4家集团公司是首次评估,其余66家公司中评分上升的40家,占比60.6%;评分下降的26家,占比39.4%。从得分看,80分以上的公司29家,占比41.4%;70分到80分的公司34家,占比48.6%;70分以下的公司7家,占比10%。从行业看,保险集团平均分80.37分,产险公司、寿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分分别为74.89分、78.7分、79.73分,较之前评估分别上升2.56分、0.1分和1.11分。 2022年SARMRA评估结果显示,保险公司不断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持续进步。保险公司普遍搭建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架构,制定了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多数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机制较为合理,风险偏好体系符合自身情况。 2022年SARMRA评估也反映出部分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简单照搬监管规定,未能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董事长、总经理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风控部门人员不足;非标资产穿透管理薄弱,实质性穿透不到位;风险管理系统建设不到位,风险管理工具运用能力不强。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2022年,部分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简单照搬监管规定,未能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对此,要进一步加强保险业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督促保险公司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落实主体责任,持续推动保险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近日,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会议要求,要深入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扎实推动资本市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突出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强监管防风险、突出加强自身建设,科学谋划更多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举措。要抓好检视整改,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聚焦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党性分析,严肃开展整改整治,着力从思想根源和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 会议强调,要精心抓好落实,推动主题教育和中心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以实际行动向党中央交出一份合格答卷。要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巡回指导组要发挥好督导作用,切实把主题教育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要坚持领导带头,上下协调联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在带头学习理论、开展调研、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的同时,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督促指导,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要突出统筹兼顾,务求取得实效。坚持实践导向,力戒形式主义,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推动资本市场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同落实机构改革任务结合起来,同推进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结合起来,同干部队伍教育整顿结合起来,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要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宣传主渠道和新媒体作用,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达中央部署要求,创新宣传载体方式,丰富形式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向全党发出了总动员。要注重建章立制,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确保常态长效。 二、观点聚焦 (一)易会满:注册制给市场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4月10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表示,这次上市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易会满表示,回顾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历程,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突破口,推进一揽子改革,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逐步推开,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渐进式改革的路子。 易会满称,大家普遍感受到,注册制改革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发行上市制度经受住了市场检验,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创新成效显著,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市场结构和市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市场活力和市场韧性明显增强,给市场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易会满强调,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注册制模式,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提高投融资的便利性。在试点注册制之初,我们就牢牢抓住这一本质,明确提出坚持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全球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三个原则,并贯穿于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与核准制相比,实行注册制不仅涉及审核主体的变化,更重要的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理念的变化,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监管部门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作判断。二是把关方式的变化,主要通过问询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三是透明度的变化,开门搞审核,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问询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公开,监督制衡更加严格,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监管执法的变化,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露头就打,实行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处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实践表明,注册制改革是一场触及监管底层逻辑的变革、刀刃向内的变革、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变革,影响深远。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反弹为全球增长注入有益增量 4月13日,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在华盛顿表示,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呈现出积极势头,为全球增长注入有益增量。 马尔帕斯表示,去年12月他前往中国时,亲眼目睹了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所带动的经济反弹。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从2022年的3%上升至5.1%,助力全球增长。中国在加快推进经济重启和保障全球供应链方面所做的努力显而易见。 马尔帕斯表示,今年全球经济整体疲软,但中国将是例外,中国民间投资强劲,货币政策具有逆周期调节空间,且政府一直在鼓励服务业尤其是医疗保健和旅游业的增长。他表示,得益于中国经济前景的改善,该行已将2023年全球增长预测上调至2%,高于1月预测的1.7%。 (新华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3年第16期)

2023年04月17日

一、热捧人工智能需防泡沫 ChatGPT概念的走红,背后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对人工智能的现实需求,也少不了资本的推波助澜。相关数据显示,1月31日至4月6日,ChatGPT概念股板块成交额从160多亿元攀升至850多亿元,整个板块指数涨幅已逾50%,部分概念个股年内累计涨幅更是高达300%。资本在热捧ChatGPT的同时,要注意避免泡沫。当前ChatGPT在应用场景和商业化探索上还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公司在相关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突破,甚至不少公司业绩处于亏损状态,股价却先突飞猛进。这其中,既有市场资金有意捧之炒之,相关上市公司股票被动身价上涨;也有部分上市公司主动“炒概念”“蹭热点”,企图趁机捞一笔就走。但无一例外的是,概念炒作越烈,市场泡沫越大,越对相关行业发展无益。目前ChatGPT概念板块已经存在估值泡沫化迹象,截至4月6日,整个板块市盈率已高达136倍。ChatGPT的发展成熟需要资本的关注、需要市场有效的定价,而不是过度的炒作。(经济日报) 二、2022年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发布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SARMRA)是保险业功能监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银保监会对70家保险公司开展了SARMRA现场评估,整体来看,70家公司平均得分77.44分,较之前评估上升1.41分。2022年SARMRA评估结果显示,保险公司不断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持续进步。保险公司普遍搭建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架构,制定了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多数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机制较为合理,风险偏好体系符合自身情况。2022年SARMRA评估也反映出部分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简单照搬监管规定,未能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董事长、总经理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风控部门人员不足;非标资产穿透管理薄弱,实质性穿透不到位;风险管理系统建设不到位,风险管理工具运用能力不强。(金融时报) 三、元宇宙房产突然崩盘 暴跌斤90% 今年以来,随着虚拟货币价格下跌、多家平台爆雷,元宇宙房产的价格也跟着“崩”了。元宇宙分析平台WeMeta的数据显示,2017年元宇宙每平方米土地成交价中位数为20美元,2021年这一数字升至6000美元。然而,目前全球最大的元宇宙地产销售平台Decentraland的成交价中位数已从2022年的45美元跌至5美元,下跌近90%。对于元宇宙虚拟地产价格的暴跌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除了虚拟货币价格的下跌,热点转移和游资离场等主要因素,虚拟地产价格暴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元宇宙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商业化落地、虚拟地产应用场景严重不足,基于虚拟地产开发的游戏体验不佳。正如知名风险投资家Matthew Ball所说,许多投资者逐渐意识到,现实向元宇宙的转变还很遥远。(中国证券报) 四、监管重拳出击四大基金销售违规乱象 近日,各地证监局纷纷重拳出击,对违规的相关金融机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向:一是人员管理方面,部分机构的基金从业人员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部分机构的基金产品准入委员会未包括产品研究人员及合规风控人员,合规风控人员未满足独立性和有效性要求,且未按照内部制度对基金销售业务进行监督和现场检查等。二是宣传推介方面,对投资者产生误导,个别销售人员在不清楚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宣传推介基金产品,个别销售人员向投资者发送未经审核的基金宣传推介材料等。三是合规风控方面,部分销售机构未对支行互联网营销行为进行统一管理并监控留痕,部分机构仅通过行内签报方式将基金销售业务部门负责人纳入离任审计人员范围,尚未建立基金销售业务部门负责人离任审计或离任审查制度等。四是考核激励方面,部分销售机构对部分基金产品在认购期实施特别的考核激励政策,这一违规行为也是渠道“重首发、轻持营”的一大表现。(证券时报) 五、美国银行业危机将造成经济温和衰退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4月12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3月会议纪要显示,与会人员就硅谷银行关闭以及3月初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纪要指出,美国银行业危机产生的后果可能会使美国经济在今年晚些时候陷入衰退。会议纪要显示,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通胀仍远高于2%的长期目标。此外,银行业最近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家庭和企业的信贷条件收紧,对经济活动、就业和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与会者一致认为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4.75%至5%是适当的。与会者还表示,他们预计明年核心通胀数据将大幅下降。(证券时报网)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2年度银行业运行

2023年04月13日 曾刚

2022年全年,商业银行总资产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净利润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调,总体风险抵补能力仍较为稳健。2022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0%。12月末商业银行总体累计实现净利润23030亿元,同比增长5.4%,利润增长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农商银行净利润下降2.3%,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2022年商业银行整体利润增速。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7BP。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98万亿元,同比增速回到了4.8%,总体还是继续保持低增长态势。整体不良贷款率1.63%,同比下降10个BP,连续九个季度出现下降。拨备覆盖率为205.8%,较去年同期增了8.9个百分点,连续九个季度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在持续加强。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74%、12.25%、15%,总资本充足率水平较去年同期略降13个BP。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47.4%,较去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2.85%,同比上升3个BP,总体保持稳定态势。 展望2023年,商业银行应结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积极推进巴塞尔协议III实施,并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持续发力,强化重大风险的化解和防范能力;商业银行还应进一步加强数据治理,有效满足银行业关于监管统计管理的最新数据管理要求。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13期

2023年04月10日

一、监管动态 (一)银保监会:谨防养老诈骗陷阱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代理退保”“以房养老”“投资理财”等方式“套路”诈骗消费者,尤其令老年人“防不胜防”,严重侵害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3年第1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三类养老诈骗陷阱。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老年人要增强理性投资理财观念,谨记“投资有风险”,警惕各类标榜“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受“高收益”诱惑冲动投资。 (二)人民银行: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 2023年4月4日,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会议。会议认为,2022年人民银行货金保卫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行党委的要求,统筹推进实物人民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持续提升安全保卫管理水平,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现金供应保障任务圆满完成,现金流通服务质量持续提升,货币金银业务管理不断优化,安全保卫工作保障有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稳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点评 按照“十四五”规划“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要求,人民银行将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和生态体系建设,强化产品和应用创新,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框架,不断深化试点成效。 (三)人民银行国际司金中夏:加紧推进金融业数据跨境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金中夏4月4日在2023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从我国实践看,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我国在新时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也要求我们必须在金融开放与发展的同时确保金融安全。 (中国证券网) 点评 当前,不少国家已经出台数据管理规范和规制,我国也将在制定完善本国相关规则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 二、观点聚焦 (一)易纲: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在4月4日举行的2023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任务包括方方面面,概括起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这两项任务实现了,就能够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针对“维护币值稳定”,易纲表示,币值稳定有两重含义,一是物价稳定,二是汇率基本稳定。物价稳定和汇率基本稳定,最终都是为了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不让老百姓手中的钱变“毛”,从根本上说,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人民银行) (二)黄益平:使用本币结算可避免货币错配问题 3月3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简单来说,如果能在跨境交易中用自己的货币,当然是一个巨大的好处。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危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货币错配问题。 黄益平强调,如果用美元进行结算做贸易做投资,一旦有汇率波动就会给自身的业务规划和将来的收益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对于业务而言,无论是收益还是成本,最好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用本币做结算,起码减少了一层因为美元汇率的波动导致的我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澎湃新闻)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5期

2023年04月10日

一、银保监会最新风险提示 这三类养老诈骗陷阱要当心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代理退保”“以房养老”“投资理财”等方式“套路”诈骗消费者,尤其令老年人“防不胜防”,严重侵害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4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三类养老诈骗陷阱。具体来看,一是“代理退保”陷阱。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保单信息后,通过诋毁保险产品、承诺更高收益等手段,鼓动老年人退保并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待老年人陷入圈套后,不法分子不仅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甚至侵占老年人的退保资金。二是“以房养老”陷阱。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旗号,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所谓“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实际上是以老年人房产办理抵押借款,获取资金后被不法分子挪作他用甚至挥霍。一旦资金链断裂,老年人不仅无法收回本金、获得收益,还将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金融时报) 二、GPT概念股再度大涨 多家公司提示风险 本周一,ChatGPT概念、人工智能概念股持续大涨。盘后昆仑万维、云从科技、同花顺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价异动公告提示交易风险。昆仑万维发布盘后股价异动公告称,目前公司AIGC、人工智能等业务产品尚未产生实际收入,预计对公司2023年财务状况不会产生较大贡献。云从科技当日盘后也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未与OpenAI、谷歌以及Hugging Face等公司开展合作,包括但不限于ChatGPT在内的GPT类产品和服务未给公司带来业务收入。在大模型技术层面上,短期内公司与境外领先企业之间仍会存在较大差距。同花顺也表示,目前公司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世界领先的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使用效果、应用场景与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直接产生收入较少,对公司业绩影响十分有限。截至当日收盘,云从科技报收56.80元/股,涨幅为20.01%;同花顺报收235元/股,涨幅15.35%;昆仑万维报收50.65元/股,涨幅为8.27%。(澎湃新闻) 三、余额代偿风险叵测 线下养卡套路难躲 近年来信用卡增速变缓,市场的关注点逐渐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把控方面,持卡人对用卡的态度也更加谨慎。余额代偿是代偿机构利用低利率新卡代还高利率信用卡,从中获得少部分利率差。然而余额代偿也并非绝对安全,余额代偿本身需要持卡人录入信用卡信息才能操作,而个人信息泄露将会把持卡人推向电信诈骗的最前端。线下养卡一般是代还公司进行操作,代还公司会利用其他信用卡换上客户的信用卡让后者显示正常,这种方式银行不仅不会发现异常,还可能因为持卡人还款记录良好为其提额,这便是线下养卡的套路。相比提额养卡,信用卡余额代偿对持卡人最大的吸引是代还保额。部分持卡人对信用卡使用的需求极大,但短时间内无法还款会导致信用卡陷入封卡、降额,甚至上征信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持卡人选择支付一定手续费给代还机构让其帮忙还款,这也导致不法代还有机可乘,进行倒卖个人信息、循环套现、违法洗钱等操作。(金融界) 四、银都股份: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转让信托计划受益权 4月6日,银都餐饮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杭州俊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信托受益权转让合同》,将公司持有的“浙金·汇业497号”1亿份信托受益权,作价1亿元人民币转让给俊毅投资。据悉,银都股份在2021年4月14日购买1亿份每份1元的“浙金·汇业497号”受益权,期限24个月,到期日为2023年4月14日。2021年4月14日至2022年4月14日,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9%;自2022年4月14日后预期年化收益率调整为7.9%。银都股份表示在持有“浙金·汇业497号”期间,该信托收益均按期兑付,公司已收到信托收益1456.67万元。剩余未分配收益,将由浙金信托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兑付。对于转让原因,银都股份表示,“浙金·汇业497号”信托计划投向为融创天津项目,由于该项目前期出现过停工状态,根据对该项目实际情况了解,判断该信托计划可能存在潜在风险。为维护公司整体利益,更好地保障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由俊毅投资受让银都股份的信托受益权份额,以保护公司资产安全完整。(中国网财经) 五、整合瑞信或将耗时4年 过程中存在“巨大风险” 瑞银董事长科尔姆·凯莱赫在5日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对瑞士信贷集团的整合将需要三到四年时间,而即使有政府支持形式的下行保护,“整合这些业务也有巨大风险”。凯莱赫承认,瑞银股东们没有机会就接管瑞信的投票,在紧急救援前的准备过程中“没有时间”咨询他们。凯莱赫称:“我理解并非瑞银和瑞信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这种做法感到满意,但所有相关方,特别是瑞士当局,都认为这个解决方案是所有可用选项中最好的。”当地时间3月19日,在瑞士政府斡旋下,瑞士第一大银行瑞银同意以30亿瑞郎收购该国第二大银行瑞信,预计交易将于2023年底完成。瑞士央行称,这一收购是在瑞士政府、瑞士央行及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支持下实现,该央行将为合并提供大量流动性援助。3月30日,瑞士联邦议会同意政府提交的关于瑞银收购瑞士信贷银行涉及1090亿瑞郎的紧急贷款提案。该委员会指出,首要任务是发出稳定信号,而监管或竞争方面的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界面新闻)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12期

2023年04月03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申请材料目录及格式要求》 近日,银保监会印发《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申请材料目录及格式要求(2023年版)》(以下简称《目录》)。 本次修订工作旨在强化《目录》与《办法》的有效衔接,更好地适应监管实际需要。同时加大简政放权工作力度,精简优化部分申请材料,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目录》的出台,有利于做好与《中国银保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配套衔接,提升行政许可工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推动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不断提升行政许可工作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二)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反洗钱工作电视会议 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反洗钱工作电视会议。 会议认为,2022年,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担当、奋发作为,会同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不断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体系。 会议指出,2023年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是全面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体系;二是不断深化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建设,提升各部门反洗钱工作合力;三是切实推动反洗钱监管向“风险为本”转型,进一步提升反洗钱监管成效;四是纵深推进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严厉打击洗钱犯罪活动;五是积极准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第五轮互评估,深度参与国际反洗钱治理;六是持续提升反洗钱监测分析能力,进一步完善反洗钱数据使用和管理;七是持续加强调查研究,提升基础工作实效。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此次会议认为,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夯实了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持续提升了反洗钱监管有效性,提高了反洗钱监测分析和调查协查实效。会议指出,人民银行2023年将加快构建反洗钱工作新格局,着力推动反洗钱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财政部印发《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纲要》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全面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纲要》同时着力统筹发挥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和从业人员等四方面主体作用,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制度,规范发展”、“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德法并举,刚柔相济”、“重点突破,强化联动”等基本原则,对行业诚信建设体系进行谋划布局,并从诚信标准建设、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诚信信息采集和信息监控体系建设、诚信监管和评级评价制度建设、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以及组织保障等六个方面规划了推进行业诚信建设的重点工作。  《纲要》共分为八个部分,主要包括“充分认识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行业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健全规范规则为基础,持续完善诚信标准建设”、“以弘扬诚信美德为导向,推动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诚信信息采集和信息监控体系”、“以加强诚信监管为着力点,健全诚信监管和评级评价制度”、“以构建分级分类监管体系为重点,健全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及“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内容。  下一步,财政部将切实做好《纲要》的宣传解读,统筹各方主体做好《纲要》的贯彻落实,推动《纲要》各项任务、要求落地见效。  (中国财政部官网) 点评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核心价值,是行业的立业之本和发展之要。《纲要》紧紧围绕加强行业诚信建设这条工作主线,聚焦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客观需求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抓住诚信标准建设、诚信标准执行、诚信监督管理等主要环节,有效推进了构建行业诚信闭环管理体系。 二、观点聚焦 (一)易纲:碳达峰碳中和要用好“胡萝卜+大棒” 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胡萝卜+大棒”政策。碳价或者碳税属于“大棒”,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则是激励机制中的“胡萝卜”。 易纲表示,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主要有两类:一是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的技术进行支持;二是对煤炭的清洁利用进行支持。 易纲透露,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率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2022年是两项工具完整执行的第一年,央行支持了3000多亿元“再贷款”,使得商业银行发放了6000亿元贷款支持相应项目。 易纲介绍,央行的再贷款虽然是低息的,但也是要收回的,风险还是由商业银行承担,这样的“胡萝卜”激励机制是适中的、合适的。与此同时,碳减排支持工具项目最初有21家中资银行参加,后来有7家外资银行、几十家地方商业银行加入,央行在这个项目的提供上对中资、外资、民营银行一视同仁。 易纲表示,这一政策的成果是,2022年全年实现减排1亿吨。 易纲指出,气候变化是国际问题。近年来,人民银行持续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回顾近年工作,易纲在会上表示,中国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席主席,牵头制定了《G20转型金融框架》,成为各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引。人民银行还与欧委会相关部门共同牵头完成并先后发布了两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中国和欧盟的绿色金融共同目录趋同率达到了近80%。 (上海证券报) (二)世界银行:2030年前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或降至2.2% 3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全球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23年至2030年间平均年度增长率预计为2.2%。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即不引发通货膨胀的最高长期经济增长率,将在本世纪第三个十年间的剩余时间里降至2.2%的平均年度水平,低于第二个十年间的平均值2.6%和第一个十年间的平均值3.5%。其中,发展中经济体2000年至2010年间平均年度增长率为6%,在本十年间该增长率可能降至4%。 报告指出,一系列因素都在减缓全球经济增长,包括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欧美金融业面临的风险。疫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扰乱了全球供应链,拉低了世界投资增长率,地缘政治冲突则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全球贸易增长。与此同时,当前欧美金融市场的动荡局面正带来新的威胁,可能加剧全球经济前景的恶化。 世界银行强调,要将未来十年的增长恢复到上一个十年的平均水平,需要“付出巨大的集体政策努力”。该机构呼吁政策制定者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实施强有力的举措来增加劳动力供应、提振生产力和促进投资。例如,国际货币和财政政策框架应该更加紧密地协调一致,各国领导人需要找到降低贸易成本和增加劳动力参与的方法。 世界银行表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今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速,将有助于防止全球经济进入衰退。但全球经济增长不能只依赖中国等国家的快速经济增长,各国都应尽最大努力推动自身结构性改革,以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经济参考报)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