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季报】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运行——2023年度房地产金融

2024年03月12日 蔡真

房地产市场运行方面,202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需求端因人口净减少、刚需人群规模持续下降、城市化进程放缓、住房在总量上已经接近均衡等因素,新增刚性住房需求规模下降;同时,房价下跌导致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逐渐消失。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还在持续推进,每年新增城市人口规模仍超过1000万人,刚需、改善性购房主力群体规模超过2亿人,且改善性购房主力人群规模还在上升,房地产市场仍有坚实的需求基础。供给端受房企债务违约影响,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仍然较弱,商品住宅开发投资完成额、新开工面积同比继续下降,土地交易市场低迷,期房供给规模下降,但现房、二手住房、租赁住房的供给规模上升,住房市场的总供给规模增加。在这种供求形势下,住房销售市场交易总量有所上升,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约6.9%,但住房价格(尤其是二手住房价格)普遍下行。其中,全国新建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仅9.4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2%;二手住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44%。 个人住房金融方面,2023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规模为38.17万亿元,受大规模提前还贷的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个人住房金融服务继续优化,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放款周期缩短至低于三周;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行,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已低至3.6%;受首套房“认房不认贷”政策实施、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下限下调的影响,居民购房的财务杠杆水平有所提高。 房企融资方面,2023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房地产信托规模持续压降至1.02万亿元,同比下降20.3%;房企境内信用债(不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总额为4529亿元,同比下降8.3%;房企境外债发行规模为91.8亿美元(约为人民币650亿元),同比下降57.2%。虽然房企融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但除银行信贷融资渠道外,信托、债券融资规模仍在收缩。 房地产政策方面,政府部门从供需两端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重要政策包括:调整存量首套住房商业贷款利率,减轻借款居民的利息负担;取消或优化限购、限售等房地产市场行政性限制措施,释放潜在住房需求;明确商品房消费者超级优先权,保障商品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稳定市场预期;落实房企融资“三支箭”政策,推进房企融资协调机制,更为精准、有效地解决房企融资过程中的所有制歧视和过度避险问题。 展望2024,房地产市场会延续当前的宽松政策,并逐步构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住房制度。其中,需求端现行的行政性限制措施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供给端房企融资协调机制将全面落实,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将明显缓解,但是要化解部分房企资不抵债的风险仍需更多时间和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基础性制度方面,按照中央先立后破的部署,将加速构建“商品住房+保障住房+租赁住房”的新住房供给制度,逐步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房地产市场运行方面,住房市场将延续2023年的供求形势,新建商品住房销售规模仍继续小幅下行至9亿平方米以下,土地交易市场规模低位运行,住房投资、新开工规模继续下降;但受房企融资(尤其是项目融资)大幅改善影响,住房竣工面积仍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房价的走势将出现分化,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房价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最先触底。房地产金融方面,住房消费金融服务进一步优化,个贷利率进一步下降,居民购房杠杆比例还会有所上升,存量住房贷款借款人降低家庭负债的意愿仍然较强,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长乏力;房企融资方面,相信随着金融“三支箭”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房企融资协调机制的推进,房企融资形势将大幅改善。“第一支箭”房企银行信贷融资将进一步改善,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将有所上升;“第二支箭”民营房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容;“第三支箭”房企股权融资申报的审核速度将加快。不过,受市场投资者对房企债务风险、持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担忧的影响,房企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股权融资的规模可能还会有所下降。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9期

2024年03月11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 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打通支付服务存在的堵点,弥合数字鸿沟,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意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提出六大任务:一是切实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银行卡支付需求。二是坚持现金兜底定位,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不断提升现金收付和外币兑换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鼓励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合作,做好适老化、国际化等服务安排。四是更好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规模以上的大型商圈、旅游景区、文娱场所、酒店、医院等重点场所必须支持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样化支付方式。五是优化开户服务流程,合理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紧盯重点地区、重点网点、重点业务环节,不断提升账户服务水平。六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持续加强支付服务宣传推广。 《意见》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细化具体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地区、各有关单位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切实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普及,深度融入交通、餐饮、购物、医疗、教育等各个民生领域,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金融普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对银行卡、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形成替代,支付服务包容性有待提升。《意见》对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作出制度性安排,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支撑。 (二)财政部:《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3月7日,财政部发布《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介绍,去年强化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研究,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创新完善帮扶举措,实打实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2万亿元,其中新增减税降费约1.57万亿元,办理留抵退税约6500亿元,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受益最大。全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新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31万亿元、同比增长8.67%,再担保合作业务的平均担保费率和贷款利率均有所下降,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报告》提到,2024年,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等,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健全化债长效机制。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财政部官网) 点评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统筹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三)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零投放零回笼 中国人民银行3月8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当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0%。由于今日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中国证券网) 点评 由于3月地方债发行或适度加速、信贷投放抬升以及跨季因素扰动,资金利率中枢或有阶段性抬升的压力,且波动和分层或将加大,这也是市场当前曲线形态下的重要扰动因素之一,大幅超预期宽松和下行的概率并不高。在货币和财政配合之下,央行会相应平抑较大幅度的波动。 二、观点聚焦 (一)潘功胜: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 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 3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 潘功胜指出,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潘功胜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货币政策的相关思路:总量方面,将保持合理增长;价格方面,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结构方面,要更加注重提升效能;汇率方面,将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吴清:资本市场监管重点突出“强”和“严”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重点回应了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等市场关切的问题。 吴清强调,资本市场监管者要特别关注公平问题,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最重要的原则。下一步工作将尊重规律、尊重规则。监管重点是突出“强”和“严”。“强”是强本强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必须真诚善待投资者,必须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是严监严管。证监会将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 (中国金融新闻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10期

2024年03月11日

一、运用多种手段综合处置不良资产 监管部门近日披露银行业不良资产情况。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5亿元;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万亿元。市场研究机构分析,综合考虑银行业、信托业的不良资产以及债券违约和展期的情况,预计2024年不良资产市场的供给仍将会保持平稳并且有所上升的趋势。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管理部门也多次强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把握好时度效,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需求。此外,强调化解存量地方债务风险,严控新增债务。因此,市场预计今年不良资产处置将保持一定的力度。(经济日报) 二、国债期货 目前点位追涨需谨慎 本周四,国债期货高开低走,其中,10年期、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盘中均创历史新高。整体来看,本周国债期货呈现上涨走势。业内人士认为,本周国债期货上涨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上周末公布的2月份PSL与上月持平,未如市场预期的进一步增加;二是万科债务展期事件发酵,市场避险情绪升温;三是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总体符合市场预期,央行行长表示后续仍有降准空间,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降准降息预期增强,支撑债市上行。展望后市,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国内经济增速中枢回落,国债期货价格长期向好。但短期内,30年期国债的活跃似乎需要引起投资者的重视,一般而言,30年期久期就长,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更大。一般30年期的国债被保险机构用来作为配置型资产,而目前市场上交易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速了3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的回落,目前的点位继续追高长久期国债,风险较大。(期货日报) 三、“睡眠保单”存风险消费者需定期检视 去年10月以来,随着清理专项工作的正式开展,人身保险“睡眠保单”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关注“睡眠保单”,知悉保单权益。“睡眠保单”是指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合同到期但尚未领取赔偿或满期给付保险金,以及保险合同效力中止或终止但尚未领取现金价值的保单。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纸质保单遗失或者忘记曾购买过保险,消费者联系方式变更、家庭住址搬迁未及时更改在保险公司预留的相关信息,使得保险公司无法联系上消费者等。如消费者不确定是否持有“睡眠保单”,可通过“金事通”APP“睡眠保单”模块查询,并通过“联系保险公司”按键与“睡眠保单”所属保险公司取得联系,也可在保险公司主动联系的时候提出服务需求,或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热线,在保险公司的引导下通过官方渠道完成相关流程。(金融投资报) 四、四川信托风险化解方案签约期结束 根据四川信托官网消息,截至3月5日24时,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信托受益权签约窗口期正式结束。截至3月6日发稿,四川信托方面并未披露最终的签约情况,但根据此前披露数据,截至2月26日24时,与春晓公司签约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信托受益权的自然人投资者已达到8055人,整体签约率达到95.02%。整体来看,自然人投资者的签约进程相对较快。回顾来看,2023年12月25日,四川信托官网发布公告显示,将由春晓公司于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3月5日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持有的合格存续信托受益权。目前来看,此次四川信托公布的风险化解方案应该是公司破产重整方案中的一部分,后续还需要债权人投票通过破产重整方案后,再提交法院裁定。通常来看,这个时间周期不会超过半年,再叠加上法院批准后的3个月付款周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四川信托的自然人投资者有可能在2024年内拿回相应款项。(证券日报) 五、单月存款流失7% NYCB是否会步硅谷银行后尘 美东时间周四,纽约社区银行(NYCB)发布公告称,在2月5日至3月5日期间,客户总共提取了大约60亿美元的存款,占到存款总额的7%,目前拥有772亿美元存款。分析认为,虽然纽约社区银行存款出现了流失,但还没有达到银行挤兑的地步。以硅谷银行为例,在倒闭前不久,储户曾试图在一天内取出420亿美元的存款,因为他们担心,如果银行倒闭,他们将无法提取自己的资金。自纽约社区银行1月份披露其商业房地产账目出现问题的迹象、第四财季出现亏损并削减股息以来,该行一直处于危机状态。随后上周该行又披露,发现其评估和监控贷款的方式存在“重大缺陷”。近期该行股价波动幅度令人瞠目,周三盘中其股价振幅更是高达70%。此外,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均已将纽约社区银行的信用评级下调至投资级以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许多储户通常要求银行拥有更高的“投资级”信用评级,才能把钱留在那里。(财联社)
全 文ALL

【NIFD季报】迈向高质量发展:2023年保险业回顾与展望

2024年03月05日 阎建军

2023年,中国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中国保险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是承保业务显著回暖,保费收入规模首次突破五万亿,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13%。二是资产业务保持稳健,资产总额达2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5%,保险资金运用年化综合收益率达3.22%。三是偿付能力风险总体可控。 中国保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较好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针对2023年7~8月份华北、黄淮等地暴雨引发自然灾害,赔付金额已超100亿元,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及灾后恢复重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集成电路共保提供保险责任金额超过1.3万亿元。发展科技保险,助力我国企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429.66亿元。过去十年,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领域累计承保金额已超2100亿美元。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为保险业带来发展机遇和发展动能。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引导下,保险业将进一步做好“五篇大文章”,走中国特色保险发展之路,以高质量发展夯实金融强国建设基础。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4年第8期)

2024年03月04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 会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方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更好服务社会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会议要求,要聚焦重点城市、重点场所,激发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盯银行卡受理、外币兑换、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和宣传推广等重点任务,实抓实干,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银行) 点评 优化支付服务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人民银行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对于推进支付服务体系系统化具有积极意义。 (二)证监会召开法治建设座谈会 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于2月27日主持召开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座谈会,就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法治保障听取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有关负责同志,部分专家学者和律师代表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对近年来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充分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提出了意见建议。 (证监会) 点评 资本市场的规范要求极高,法治兴则市场兴。证监会将与有关方面一道共同推动加大法制供给、提升执法效能、强化司法保障,更好发挥法治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 (三)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私募基金DMA业务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证监会指出,多空收益互换(DMA)是私募基金与证券公司开展的市场中性策略交易,私募基金多头选择一篮子股票,同时使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获得对冲后的选股收益。前期,私募基金因策略原因在市场波动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净值回撤,证券公司和私募基金等主动加强风险防控,稳步降杠杆、降规模,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消化。根据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数据,春节后开市以来DMA业务规模稳步下降,日均成交量占全市场成交比例约3%。DMA业务平稳降杠杆,有助于市场风险防控,有利于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 (证监会) 点评 证监会将对DMA等场外衍生品业务继续强化监管、完善制度,指导行业控制好业务规模和杠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二、观点聚焦 (一)周诚君:产业转移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必经环节”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日前表示,产业转移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必经环节。 周诚君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也是接受来自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全面拥抱国际规则,欧美先进制造业开始大批量往中国转移。 现在到了我们在一些领域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向周边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转移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要持开放的态度,顺应这个规律。 (中国新闻网) (二)陈道富: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近日指出,从最新的经济运行数据看,我国经济保持着较强韧性,但是政府宏观调控也遇到了新困难。下一阶段,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前问题,研判中长期风险,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结构,推出非常规、创新性措施,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配合性的货币政策。二是使汇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合理区间。三是提高资本市场活跃度。四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研究出台非常规的需求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和存量资产调整。五是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 (中国财经报)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4年第9期)

2024年03月04日

一、债市表现强劲 警惕风险偏好变化 2月23日,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盘中一度涨至106.02元,创上市以来新高;龙年首周,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3个基点、7个基点,债市行情持续火热。事实上,自2024年以来,债市一路高歌,长期限品种表现尤为亮眼。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15个基点、25个基点。10年期、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分别涨0.89%、4.06%。专家分析,开年以来债券市场连续上涨主要与资金面宽松、年初金融机构欠配、LPR利率超预期调降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年初早配置债券,机构可以获得更多票息,所谓“早配置,早受益”,使得年初债券配置力量较强,债券收益率易下难上。专家认为,债市火热行情并未发生逆转。有业内人士提示债市潜在风险时表示,越来越“卷”的机构行为带动收益率下行、与资金利率背离,“潜在”风险或在累积。流动性宽松、降息预期等对债市的利好已过度定价,或导致市场情绪反复。(中国证券报) 二、券商响应监管要求 应对违规融券交易 2月26日,中信证券发布了《关于落实证监会“严禁向利用融券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变相T+0交易)的投资者提供融券”要求的提示》。提示称,根据2024年2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两融”融券业务有关情况答记者问》的要求,证券公司应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的管理,严禁向利用融券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变相T+0交易)的投资者提供融券,请各位投资者知悉并遵守相关规定要求。“所谓利用融券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变相T+0交易),是指投资者在同一交易日内,既融券卖出某只股票,又通过担保品买入这只股票,从而达到了变相T+0的效果。”有头部券商两融业务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样就可以当日进出股票,当日兑现收益了。券商人士称,之所以要禁止这一操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这一操作违背了两融制度设计的初衷。另外,更重要的是,一般认为机构投资者或者专业投资者在投资能力或者信息获取方面更具优势,禁止这一操作能够更好地体现以投资者为本,体现公平性。(证券时报) 三、A股出清力度加大 今年以来已有7家公司完成退市或锁定退市 今年以来触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情形明显增多,退市结构日趋多元。今年以来已有7家公司完成退市或锁定退市,其中*ST华仪、*ST柏龙、*ST泛海3家公司已退市摘牌,4家公司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决定书或事先告知书。此外,发布风险警示公告公司名单不断拉长。近期多家公司发布退市风险警示公告。如,贵人鸟2月22日晚间发布公告显示,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实控人立案调查,公司正面临“1元退市”风险。再如,ST天成2月23日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预计公司2023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公司股票可能在2023年年度报告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外,*ST左江近期两次发布关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预计今年强制退市公司数量继续增加,退市结构更加多元。”有学者表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以来,相关部门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大退市监管力度,A股出清常态化。(中国证券报) 四、“元宇宙投资”庞氏骗局再起 近期,随着比特币行情复苏,一种蹭上“虚拟货币”、“web3.0”、“元宇宙”等多个热门概念的“佛萨奇2.0原力币元宇宙项目”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传播扩张。该项目宣称是一个全球开源、具有智能合约的公共区块链平台,向投资者兜售“代币+矩阵”套餐,承诺给予高额奖金及分红。记者近期“潜入”元宇宙项目社群进行调查,发现该项目以高额收益、类传销的拉人头方式招揽潜在投资者,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而其创始人、项目模型、收益模式疑点重重。对于虚拟币、区块链等投资陷阱,近期已有地方监管频频提示风险。在更早前,这类骗局就已引发社会关注。早在2020年5月,原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曾联合发布提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第一财经) 五、美国经济未来肯定会“硬着陆” 高利率是罪魁祸首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经济学家Ellen Zentner日前警告称,美国经济肯定会出现“硬着陆式”衰退,而高利率是罪魁祸首,尽管市场预期美联储今年将放松货币政策。在最新采访中,Zentner表示,她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可以避免衰退,因为没有数据支持经济衰退即将到来的说法。但她警告称,硬着陆最终是不可避免的。她提到了摩根大通CEO戴蒙的最新评论。戴蒙周一警告称,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的可能性大于50%。这是由于美国仍然面临许多风险,包括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地缘政治冲突和利率高企的风险。“市场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利率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的可能性。”他说。Zentner表示,她同意戴蒙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响是累积的,而市场尚未看到货币政策的所有紧缩影响。经济学家们频频警告称,随着金融环境变得限制性更强,高利率可能引发经济衰退,而加息的全面影响可能尚未显现,因为加息通常需要18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在经济中完全发挥作用。(财联社)
全 文ALL

【NIFD季报】长征——2023年度中国宏观金融报告

2024年03月01日 殷剑峰

以购买力平价来看,2017年我国便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过,汇率和物价因素导致我国实际及名义经济增速偏低,这直接影响了市场感受。今年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仍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中美经济周期错位、全球经济弱复苏、主要国家进入选举周期等方面。 2023年三大物价指数乏力,是四十余年来少有的“体感温度”较低之年。虽然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是反映居民就业、消费、收入的指标仍面临压力。未来消费发展的前景,或将取决于通缩压力能否缓解,继而支撑名义GDP增长。产业方面,在全球经济弱复苏态势下,工业疲软或将继续拖累经济增长。除了物价因素以外,偿债压力凸显也是经济“体感”较冷的原因之一,去年名义利率已经超过了名义GDP增速,新增的融资主要被用于借新还旧。 2024年将开启存量出清和结构调整的长征之路。一方面,打好存量住房出清、地方政府债务出清、失败中小金融机构出清三大持久的攻坚战。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将向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调整。随着国内城镇化推进,房地产市场仍存在结构性机会。不过,要走好未来“两万五千里”,恐怕还需要一场深刻的财政(政府)体制改革。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