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本杰明·弗里德曼 | 经济政策、增长与社会进步

高占军 2025年07月31日 2025-07-31

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经济政策如何促进增长并实现更广泛的社会进步,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副主任,《中国外汇》(英文版)执行主编高占军专访了哈佛大学威廉·约瑟夫·迈尔政治经济学教授、前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本杰明·弗里德曼(Benjamin M. Friedman),交流探讨了关于经济政策、增长与社会进步等诸多议题。

新规出台,助力地方AMC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丨曾刚专栏

曾刚 2025年07月22日 2025-07-22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简称“地方AMC”)自2012年设立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处置不良资产、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AMC也出现了业务泛化、风险积累、监管套利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地方AMC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对区域金融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办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地方AMC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曾刚专访:做好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升国民养老意识与养老储备

曾刚 2025年07月11日 2025-07-11

当前,全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浪潮,这一趋势正在迅速重塑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可能带来经济增长潜力减弱、社会保障压力加剧等深远影响。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好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作为金融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金融健康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金融消费者、证券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基础;是增加个人及家庭金融韧性的重要手段。为提升国民养老金融教育水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金融评论》联合大都会人寿策划系列研究及访谈,旨在为政府制定养老金融政策、金融机构优化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中国家庭进行养老金融规划等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专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探讨养老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优化及国外制度镜鉴。

香港推出《稳定币条例》 利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曾刚 2025年07月02日 2025-07-02

香港立法会5月21日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此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6月6日于宪报刊登公告,指定2025年8月1日为《稳定币条例》(《条例》)开始实施的日期。《条例》的面世也将稳定币带入人们的视野,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稳定币是什么?有什么特性?稳定币将对香港和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又将如何影响大众投资?针对这些问题,央广财经记者专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

锚定金融强国目标,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金融学知识体系

张晓晶 2025年06月18日 2025-06-18

2025年6月14日,第三届中国金融学论坛在西南财经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承办。论坛围绕“十五五时期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与实施路径”,深入探讨了“金融强国建设中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面向十五五时期的金融业与学科发展趋势”等核心议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60多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共同为金融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科技金融产品“浅创新”等短板仍需突破

曾刚 2025年06月12日 2025-06-12

“科技特色支行贴近一线,能更敏锐地捕捉创新需求,及时反馈一线情况,推动产品和服务持续创新。”近日,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不过,在他看来,当下我国科技金融产品总体上还存在着“浅创新”、风险定价和贷后管理体系对科技企业动态变化响应不敏锐、与股权投资等多方联动有限等短板。从长远看,银行应超越“拼速度、拼噱头”的简单模仿,立足精准服务与差异化竞争,深化科技金融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低利率时代不仅是数值变化,更是经济运行逻辑的转变

曾刚 2025年06月06日 2025-06-06

“低利率时代不仅是数值变化,更是经济运行逻辑的转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我国结构性低利率已在部分领域显现。尽管我国利率水平仍高于欧美极端低位,但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非息业务转型压力加剧,行业正面临从“存贷依赖”到“综合服务”的深层变革。从利率绝对水平、实际利率视角及趋势走向看,国内利率环境呈现一定的低利率特征,但在潜在经济增长潜力以及科技创新等积极因素支撑下,远未进入欧美 “常态化超低利率”阶段。在利率下行的同时,银行非息业务发展也遭遇了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如何实现转型?海外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财富管理升级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银行业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下一页
  • 尾页